心中那盞燈教學反思(精選4篇)
心中那盞燈教學反思 篇1
在講《心中那盞燈》這節課教學過程中優缺點的反思:
1.開始設計的是讓孩子說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燈,這點與預設的差不多,孩子們能夠自由說出身邊的燈,很自然的引出課題“心中那盞燈”。
2.在課題書寫上,我的書寫速度過快,不適合中年段教學,應該再放慢速度。
3.在質疑課題的環節,我提出的問題是“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這個問題不太恰當,應該對課題進行解讀,提問“課題是什么意思?”或“怎樣理解課題?”這類問題。
4.初步讀文,在這個環節進行時我并沒有強調學生的讀書姿勢,這是我對學生習慣培養的疏忽。初步讀文之后,我直接讓學生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這個環節過于靠前,在學生概括主要內容時沒有對學生加以引導。
5.生字教學部分,會認字讀音指導不到位,讀生字的方法有錯誤導致學生在認讀過程中有跑音現象。生字讀音教學應讀準調值,讀的飽滿。
6.會寫字教學,指導生字書寫的課件應規范,與書中田字格一樣,學生練字時沒有對學生的寫字姿勢進行強調糾正。學習生字環節過多,活動急促而繁多導致學生認寫生字掌握不牢固。
對于我來說,每一堂課都是一次歷練,每一次指導都是一次升華,每一個缺點都是進步的機會,多學習別人的優點,充實自己的教學能力。劉老師認真給我評課的神態至今無法忘記,就像他說的那樣,年輕的我們應該是互相學習不斷努力的時候,我們的終點不知在哪,可是我們的起點確在自己的腳下!講完這節課,給我的感覺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心中那盞燈教學反思 篇2
學習這篇課文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兩個教學關鍵點來進行學習。其一是品讀父親做冰燈的動作以及父子之間的對話,體會濃濃的父愛。其二是入情入境地地朗讀課文。其中用到了多種訓練方法,如自讀批注法、角色朗讀法、情境感悟法、合作交流法、讀寫結合法等。
課前我先要求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課堂上展示預習的成果,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和習慣。整個課堂上,學生想表達的很多,尤其是在老師的引讀下,來重復的去讀幾個關鍵的句子時,學生的感情很飽滿,他們通過自讀自悟和課堂上的引導點撥,領悟到了文中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
當課堂進行到總結感悟時,我讓學生說說自己父親是怎樣愛自己的,有孩子說出了一些具體的事例,有的孩子卻說父親不太愛自己,他大多時間在外打工,在家時一見自己犯錯了就會懲罰,根本就看不出父親有多愛自己。
中國人不愛表達自己的情感,尤其對于一個并無多少文化的農村男人來說,他更不善于把自己的愛表露出來。但是不能讓孩子這樣誤認為父親不愛自己。
我想到了普通話測試材料上邦貝克的一篇文章《爹不懂得怎樣表達愛》,就把那篇文章讀給學生聽,讓他們想一想:你的父親是不是也想文中的父親一樣把愛意埋在心底,而表現出嚴厲和冷酷呢?他是真的不關心你嗎?我讓學生認真地用心去體會父親,父親肯定把愛藏在了他的語言里,他的行動里,他的神態里,他的心里……
總的來說,這節課還是比較成功的,但也存在著一些讓人覺得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比如對文中父親為什么“尷尬”的理解,學生只是說父親覺得自己沒有玻璃,有點對不起兒子,我并沒有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挖掘。現在回想起來,可以讓學生說說讓父親尷尬的客觀原因是什么——家庭的貧困,但是貧苦的父親為了滿足兒子一盞有亮燈籠的心愿,他費神地想出用冰代替玻璃,還忍凍受累地打磨了那么長時間,這更能表達出父親愛子之深。
心中那盞燈教學反思 篇3
以下是關于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課文《心中那盞燈》教學反思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心中那盞燈》教學反思一
學習這篇課文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兩個教學關鍵點來進行學習。其一是品讀父親做冰燈的動作以及父子之間的對話,體會濃濃的父愛。其二是入情入境地地朗讀課文。其中用到了多種訓練方法,如自讀批注法、角色朗讀法、情境感悟法、合作交流法、讀寫結合法等。
課前我先要求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課堂上展示預習的成果,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和習慣。整個課堂上,學生想表達的很多,尤其是在老師的引讀下,來重復的去讀幾個關鍵的句子時,學生的感情很飽滿,他們通過自讀自悟和課堂上的引導點撥,領悟到了文中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
當課堂進行到總結感悟時,我讓學生說說自己父親是怎樣愛自己的,有孩子說出了一些具體的事例,有的孩子卻說父親不太愛自己,他大多時間在外打工,在家時一見自己犯錯了就會懲罰,根本就看不出父親有多愛自己。
中國人不愛表達自己的情感,尤其對于一個并無多少文化的農村男人來說,他更不善于把自己的愛表露出來。但是不能讓孩子這樣誤認為父親不愛自己。
我想到了普通話測試材料上邦貝克的一篇文章《爹不懂得怎樣表達愛》,就把那篇文章讀給學生聽,讓他們想一想:你的父親是不是也想文中的父親一樣把愛意埋在心底,而表現出嚴厲和冷酷呢?他是真的不關心你嗎?我讓學生認真地用心去體會父親,父親肯定把愛藏在了他的語言里,他的行動里,他的神態里,他的心里……
總的來說,這節課還是比較成功的,但也存在著一些讓人覺得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比如對文中父親為什么“尷尬”的理解,學生只是說父親覺得自己沒有玻璃,有點對不起兒子,我并沒有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挖掘。現在回想起來,可以讓學生說說讓父親尷尬的客觀原因是什么——家庭的貧困,但是貧苦的父親為了滿足兒子一盞有亮燈籠的心愿,他費神地想出用冰代替玻璃,還忍凍受累地打磨了那么長時間,這更能表達出父親愛子之深。
《心中那盞燈》教學反思二
一、教材說明:
這篇課文是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的是一位父親忍著寒冷為兒子做燈籠的事,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深愛之情。
課文配有一幅插圖。畫的是父親在為兒子制作冰燈的情景,課文的第二部分對應。課后設置了三道思考練習題。第一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課文有感情地朗讀,體會父親的愛子之情。第二題是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主要句段的讀議,感悟體會課文的思想意義。第三道題是讓學生在摘抄和讀句子的過程中,體會句子表達的感情,積累語言。
二、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父親對兒子的憐愛之情。
三、教學分析:
本節課我主要是將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充分地自讀,在讀中感悟“文中最打動你的鏡頭是哪個?”,交流后提問“誰愿意把讓自己感動的句段讀給大家聽?能說說你感動的理由嗎?”接著出示一幅插圖,畫的是父親在位兒子制作冰燈的情景,讓學生談感受,是什么原因使“我”流淚了呢?最后,讓學生用動情地語言說起了自己的父親。
教學中的優點是:1、把握人物的動作刻畫:學生在第二部分內容中,自行對父親做燈過程中,所出現一些動作詞,做出記號,(分別是:托、打磨、擦、捂、扭、掖)讓學生互相交流、小組討論,揣磨這些動詞,來體會父親做冰燈所忍受的寒冷及把兒子的冷暖掛在心上的言行舉止中。2、抓住人物的語言描寫: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父子間的對話,從這些簡單樸素的對話中,父子間的親情躍然紙上,憐愛之情溢于言表,從而體會父子間濃濃親情。
四、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1、課堂容量大,節奏快。在品味父親制作冰燈的動詞時,如“捂”、“掖”等,因為學生對有些詞理解不到位,耽誤了學習時間,導致對父親語言的賞析有點倉促,在體味父子深情方面還有待錘煉。
2、語文教學應該成為學生學習,使用語言的過程,成為師生一起享受生命成長的過程,這堂課強化了“人文感悟”,卻淡化了“語文感悟”。
3、課文的最后一句話是點睛之筆,是以贊燈來贊人,來贊美父愛。說父親做的冰燈是一盞最美的燈,不是美在外形,而是美在它所體現出來的純潔無暇的父子真情,要引導學生悉心體會,聯系自己的實際,結合爸爸關心自己的實例進行討論。
心中那盞燈教學反思 篇4
在這次教學活動實踐中,我對《心中那盞燈》在不同的班級中進行了四次授課,每上完一次課及時進行評課,針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各自不同的見解,我虛心接受,聽取同行們的意見、建議,我又對教學設計進行改進、修正,以此來提高我的教學水平,以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經過四次授課,三次評課反思。
課后感受:
第一節課的感受:上課能夠把握好教學重難點,教學環節銜接緊湊,師生配合默契,課堂教學順利,基本完成教學目標,但是,教學中學生還是沒有透徹的理解感悟“打磨”這個詞,還不能更深刻的體會到父親為孩子打磨冰燈時是在用體溫一點一點將冰融化,進而感受到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意。
第二節課的感受:這節課是在三(3)班上的,對學生情況不了解的情況下,學生不愿主動舉手回答問題,沒能及時調控課堂氛圍,課堂氣氛沉悶。
第三節課的感受:這節課上得比較得心應手,我總結了前兩節課出現的問題,課堂中突破了讓學生通過理解父親做冰燈時的動作詞語,讓學生感受到父親是在用手上的溫度來一點一點將冰打磨成一盞精美的冰燈。我從“擦擦、捂”這兩個詞語入手,提出問題“父親擦什么?為什么擦?讓學生感受到父親做冰燈是的艱辛好良苦用心。同時在教學我與父親的對話中,既不失學生能夠充分的朗讀,在讀中感受到父子情深又節省朗讀指導的時間,我插入這段對話的課文錄音讓學生聽,同樣達到了學生與作者感情共鳴的效果。
第四節課的感受:這一次授課之后,我的心情并未因課上完了二放松下來,從剛一開課時學生沒有正確回答我提出的問題,使得我不由自主的緊張起來使得整堂課都受到了影響,再加上學生課前預習情況不太好,這堂課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堂課中的亮點:
1、都能夠抓住重點詞來理解課文,同時詞語的理解能夠結合上下文和學生的生活實踐。無形中教給了學生理解詞義的方法,這也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
2、課文中的補白練習。我再讓學生通過我與父親的對話,從父親那暖人心的話語中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愛后,我有怎樣的表現?學生找到句子,并體會我當時的心情,此時我出示補白練習:聽了父親的`話,看著他那凍得發紅的雙手,我的心里十分(感激感動自責幸福……),豆大的淚珠從我的眼里滾了出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選擇詞語或根據自己的理解填詞語,表達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從而使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彰顯出父子情深,和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升華。讓學生欣賞一組父與子各種情景圖片,讓文章思想內容得到升華,學生真正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由衷地激起學生對父親的感激之情,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延伸。
不足之處:
雖然在課前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工作,但在課堂上老師講得過多,留給學生的時間過少,學生的主體性沒能突出。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努力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