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學設計理論研究的一種范式和兩種取向
所以說,教學系統的最基本功能應該是促使學生的學習從“他導”向“自導”、從“他律”向“自律”、從“被動接受”向“主動探索”轉化,這種轉化最能體現出教學的價值。在這個轉化過程中,師生角色關系發生著質的變化,這種變化標志著教學系統結構的變化。
結構變化的系統是難以設計的。既然教學系統結構是變化的,如果直接設計整個系統則相對困難。如果選擇結構相對穩定的階段進行設計,然后再組合成整個教學系統,就容易的多。由于完成特定學習目標的學習活動在執行期間,系統結構相對穩定,因此,將教學系統分解為學習活動序列,先設計學習活動,然后將學習活動組合成教學系統,是比較合理的做法。
5. 如何能做到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
這個問題一直是困擾教學設計理論的一個難題。基于策略/模式的教學設計理論傾向于針對不同的學生作出不同的教學決策(比如不同的學習順序、不同的學習進度和不同的媒體形式等等),其結果只在個別化教學系統中才體現一些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并且這種做法有個理想化的假設:教師或者教學設計者可以精確測定學生的個體差異,但實際上,精確測定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很難做到的。
基于活動的教學設計理論則采用增加學習活動的可選擇性的方法來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8]。學習活動的可選擇性主要體現在:相同內容不同學習層次活動的多樣性、同一目標的不同形式活動的多樣性、在活動內部學習成果形式的多樣性、在活動內部操作形式的多樣性、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的多樣性上。通過學習活動的多樣性來適應學生個體特征的多樣性,使教學設計避開了精確測量學生個體特征的難題。
6. 應用研究的側重點
任何理論必須經過應用才能解決實際問題。不同研究取向的教學設計理論在應用環節也表現得不同。
基于策略/模式的教學設計理論將教學方法、教學媒體以及教學模式作為解決教學問題的重要方法性要素,因此其應用研究的側重點是發現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模式以及開發新的教學媒體。當前比較流行的做法是建設教學模式庫。
基于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理論將學習活動、學習環境和知識傳遞作為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性要素,因此其應用研究的側重點是設計新的學習活動(特別是學習任務的設計)和新的教學媒體。當前比較被看好的做法是建設學習活動庫。
三、 小結
本文雖然只列舉了基于策略/模式和基于學習活動這兩種研究取向的六個不同之處,但實際上這兩個研究取向還有很多細微的差異。然而,這兩種取向沒有本質的矛盾,更無法相互替代。這兩種研究取向目前很難說那種就更好。基于策略/模式的研究取向是在教學論框架下展開的,因而比較容易被人接受;基于學習活動的研究取向提出了新的視角和理念,是一種新生的研究取向。
經過詳盡的比較,我們比較傾向于基于學習活動的研究取向。因為,基于學習活動的研究取向不但解決了基于策略/模式的研究取向所無法解決的一些問題,而且也蘊含著基于策略/模式的研究取向所沒有的優勢:
1.基于學習活動教學設計更容易解決綜合性目標的決策問題
基于策略/模式的研究取向傾向于尋找單類型目標的設計原理,比如概念的教學法、原理的教學模式等等。基于學習活動的研究取向由于將學習活動作為解決問題的最基本方法性要素,而學習活動的設計最核心的是學習任務(有時稱學習主題)的設計。而學習活動從根本上就是完成復合類型目標的最佳工具。
2.基于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將使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評價更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意義
由于基于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將學習活動作為最基本的設計單位,因此評價教學設計以及教學實施也都應該將學習活動作為基本單位。也就是說,我們不再將一堂課作為評價的基本單位,而是將組成課的學習活動作為評價的基本單位。這樣可以使教學評價更有針對性和指導意義。
3.基于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更有利于設計結果和開發成果的共享和重用
基于策略/模式的教學設計理論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作為教師和教學設計者之間的共享單位。但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都是抽象意義上的單位,它們只具有形式,而舍棄掉了內容。這樣的共享單位只能用來共享思想。
而基于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理論將學習活動作為共享和重用的基本單位。由于學習活動既包含抽象的形式(比如活動的方法和模式),又包含具體的內容(比如學習任務和學習資源等)。學習活動是一種共享的實體對象。當學習活動被設計成實體對象時,學習活動才成為可以重用的模塊。學習活動的實體對象包括了學習目標、學習活動方案、需要的信息資源和學習工具。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評論(上)[J].電化教育研究,1998.2:3-9
[2] 何克抗.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評論(中)[J].電化教育研究,1998.3:19-26
[3] 何克抗.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評論(下)[J].電化教育研究,1998.4: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