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展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設計
教學中要重視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設計,教學重點要重在將知識的“透”上,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消化,難點則重在其突破手段和方法的設計上。
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有一定“起伏”,要有高潮、有重點,由于信息技術教材在編寫上不是盡善盡美,需要教者適當將某些知識淡化與提升,如將一些知識變成自學閱讀,一些留為課后閱讀等,要做到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讓學生學透,同時要給學生預留充足的發展空間。
練習部分的設計要重在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同時要重視過渡語、小結和板書的設計,克服語言的隨意性。在板書部分,我想雖然有了計算機展示工具,但板書的作用在于當教學結束時,幫助學生回顧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起到總結、點撥的作用,不應輕易拋棄,板書設計要講究平衡、美觀。
由于信息技術學科目前的許多知識具有很強的工具性,所以教師要重視主題化的設計和教學評價的設計,在設計中要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題性和發展性環節的設計。
除此之外,應注重教學模式、教法和學法的設計以及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基本要求的貫徹落實。
二、教案設計
教案是教師上課的依據,是按照預定的教學目標、計劃,經過充分考慮準備和慎重考慮所寫出的關于課堂教學的一切具體措施的方案。不僅是教師備課水平的標志,也決定了一堂課的好壞。
1、 編寫教案的準備工作
教師編寫教案前,首先要通讀教材,對照教學大綱和教學參考書,系統地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來龍去脈,了解這部分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要注意找出對全局性關鍵性的一環,如果是新教師應對課后習題反復練習。在熟悉教材后,根據大綱要求設計好教學目標,對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明確,便于實施、檢測,對目前信息技術的課程,落腳點基本上是技能性,但不要忽視知識性和學科思想的滲透。根據確立的教學目標和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分析組織教材,準確地確定教材中的難點和重點,對有些知識可以不講或略講。在確立教學重點和難點之后,要研究用什么方法來突出重點,什么手段來突破難點,要分析教材為什么這樣安排,其意圖何在。在上述內容確立之后,應根據教學內容確立合適的授課地點,對于以知識性為主的教學應選擇教室教學,避免在機房上課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上機部分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選擇合適的教具,要注重示范性教具的選擇,某些課程可充分利用計算機系統的特點(如課件、同步教學系統等),充分展示其示范性,重點在于選好工具軟件,如職專DOS的FAT表教師根據教材選取了“諾頓”工具軟件作為教學工具使教學內容簡單化,并增加了教學導向性。
2、編寫教案應考慮的問題:要復習哪些為新知識打基礎的舊知識;采用什么形式導入新課,其形式是否新穎,關系到是否啟發學生思維;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模式、教法和學法;時間分配;選取什么例題,練習部分如何設計,如何進行;用什么方法檢查和鞏固教學效果;什么時候采用什么教具效果最好;各環節如何過渡;課堂小結如何實施;是否布置作業,布置什么樣的作業;要根據學生的家庭實際情況可以不布置作業或以思考題的形式為宜。在設計時要從“建構主義”理論出發,充分考慮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目標、學習環境,構建適合學生學習的環境。
2、 教案的基本內容
課時教學設計教案的基本內容應包括:
授課教材、班級、時間、課題、教學目標、課型、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手段、教法、教具、授課地點、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
其中教學過程應包括教學的各個環節及其銜接,教學提綱、教學方法及教具的使用,師生活動和時間分配的內容。
教學環節一般可以包括:復習提問(設計問題及正確答案);導入新課(具體導入手段);講授新課(教授過程、學生怎樣做;哪些由學生回答,哪些由學生練習;重點如何講述、難點如何處理,哪些容易出錯,須防止、提醒,上機指導如何實現;如何設計練習和小結)。
3、 編寫步驟:
(1)、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目標的制定要具體、明確,便于檢查和執行。要從學生的素質和教學手段等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可能達到的教學目的。
(2)、確立合適的重點和難點:重點是關鍵性的知識,解決這部分知識,其他問題將迎刃而解;而難點是相對的,是學生容易誤解和混淆的知識,對同一節課不同的學生其難點可以不同。
(3)、設計課型、準備教具、設計教學手段與教法
(4)、設計教學全過程、時間分配、師生雙邊活動和教具的使用
4、教案的使用:一般在課堂提問、書寫例題時應看教案,防止題目錯誤,浪費教學時間;在講完一個段落后要看教案,避免漏掉某個環節和重要內容,如果布置作業,應看教案。
在實施課堂教學時,可以適當調整更改教案,如出現由于對學生水平掌握不準出現教學設計過高、過低情況;出現突發事件,教案可適當更改,但不易更改過大。
三、說課設計
說課這一形式目前已推廣到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此項教學形式對于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教育理論水平造就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有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