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的教學設計[精]
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它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教學”的邏輯必要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面:
a.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
b.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么程度以及學什么,學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學什么或學到什么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
c.采用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學語言有自己的獨特性——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復、深入淺出、抑揚頓挫等。如果教師在講課時不具備這些條件,那么即使教師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教學。
因此,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
2、有效教學的理念:關注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理念是一個人具有的準備付諸行動的信念,它既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行動。有效教學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a.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首先,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腳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說,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
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學生的發展是全人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學科(如英語、數學等)的發展。教師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學科的價值,而且也不能僅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
b.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
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同于生產效益,它不是取決于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于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c.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
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以便于檢驗教師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簡單地說量化就是好的、科學的。有效教學既要反對拒絕量化,又要反對過于量化。應該科學地對待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的結合,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業成就與教師的工作表現。
d.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反思意識。
教師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持續地追問“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e.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
所謂“策略”,就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采用的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具體地說,如下述討論的按教學活動的進程把教學分成準備、實施與評價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的知識,以便于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并不要求教師掌握每一項技能。
按照目標管理的教學流程,我們把有效的教學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教學的準備、教學的實施和教學的評價,并據此來劃分教師在處理每一階段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
這里具體討論教學準備策略。
教學準備策略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前所要處理的問題解決行為,也就是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制定教學方案(如教案)時所要做的工作。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學方案所要解決的問題。
具體地說,一個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解決下列問題:教學目標的確定與敘寫、教學組織型式的編制、教學方案的形成等。
這里重點談兩個問題:一是課堂教學敘寫的是目標,而不是目的;二是對目前教案管理的一點看法。
教學目標是教師專業活動的靈魂,也是每堂課的方向,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但是,我們對此研究得不夠,往往誤把“目的”當作“目標”,導致一堂課的任務也要寫上“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寫作技巧”或“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等等,這些對得不明、錯得不白的語言,或者說是“正確的廢話”,對實際的課堂教學沒有管理或評價的價值,也就沒有具體的指導意義。
規范的教學目標應該包含四個要素:
a.行為主體。
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判斷教學有沒有效益的直接依據,是學生有沒有獲得具體的進步;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與爭辯能力”等,這些寫法都是不規范的,因為目標行為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
b.行為動詞。
行為動詞必須是可測量、可評價、具體而明確的,否則就無法評價。如有位教師在寫《海燕》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時,寫了“培養學生革命的大無畏精神;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這種寫法不僅主體不對,而且也無法評價“革命的大無畏精神”和“學生的寫作技巧”到底“進步”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