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的教學設計[精]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們認識學生和認識學生的學習傾向,提供了一個可資參考的理論框架。關心學生的不同特點,用多種方法來強化學習效果,應該成為我們的共識。
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主要是“聽中學”和“看中學”,——學生聽教師講解,學生看教師提供的教具、圖片或錄像,學生在聽或看的過程中思考記憶,如此等等。這是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家杜威在百年前就已描述和批評過的“靜聽教學”。
新課程提倡“做中學”,這是杜威最早倡導的方法。
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不能割斷與生活的聯系,教育即生長,教育就是經驗學習、重組或改造的活動,經驗“從做中學”。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理論,在做上教,在做上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做’是包涵廣泛意味的生活實踐”。
陳鶴琴主張“一切教學,集中在‘做’,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
布魯納提出“發現性學習”,強調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去體驗。斯瓦布認為探究學習就是兒童自主地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
1996年發布的《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把探究作為主要的教學策略和學習活動方式,“對從學生們所親歷的事物中產生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行探究,是科學教學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學習科學是學生們要親自動手做而不是要別人做給他們看的事情”。
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實驗、總結出了一種教育思想和方法“hands-on”活動,意即動手做。hands-on方案強調動手實踐活動,通過做科學來學習科學,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從周圍生活取材,在活動過程中與同伴合作交流。
90年代法國引入、推廣hands-on項目,命名為lamap,其含義是“動手和面團吧”。
新課程倡導 “做中學”。
讓學生在活動中,在操作實驗或深入實際生活的過程中學習,讓學生從自己的直接經驗中學習,或者是從他人的經驗(例如對某些事實或現象的介紹資料)中通過再發現來學習。
其實,“做中學”并不完全是新東西。人類的技能學習一直是做中學的,體育老師教學生游泳、打球,也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模仿,在做(練習)中學的。把“做中學”拓展到認識領域,拓展到智能學習領域,是本次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極其重要的要求。
除了“聽中學”、“看中學”與“做中學”以外,人們還可以“想中學”、“讀中學”、“聊中學”(討論中學習,又說又聽又想),“體驗中學”、“創造中學”等等。
特別是在學生都有教科書、教學參考書,學生可以及時上網的條件下,怎樣在學習活動中讓有閱讀能力的學生充分利用教材、書刊、網絡,實現自主學習,實現在教師指導下的閱讀學習,應該是每位正在設計教學活動的教師要格外關注的事。
從這個角度看,對于一切有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的教師、學生而言,其實并沒有什么“新課”。教師的教學,應該建立在學生閱讀學習的基礎上,應該從解決他們在閱讀學習中的障礙開始教學。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不但要針對不同學習內容設計不同的學習方式、活動方式,而且要在同一學習任務中考慮到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嘗試機會。特別是在統一活動設計中,要給學生選擇的余地。因為,在學習碰到障礙時,有的學生喜歡問老師,以求快速解決問題;也有的學生情愿自己多想一會兒,或者通過查詢、討論來求得解決;還有的學生則要求暫時放松一下,讓紛繁混亂的思緒稍稍平靜一點以求得直覺的幫助。所以,要努力給學生自由,要讓他們有機會選擇方法。當然,在大班額班級授課制的條件下,每個學生自主活動的空間是有限的,加上學習進度與考試評價制度的制約,教師似乎難以給學生太多的選擇機會。但是,在設計教學時,還是應該關注這一問題,因為這是求得教學實效并節約學生精力、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
4、教學設計實際是教學構想。
教學設計只是一個教學構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藍圖。施工藍圖要十分細致周全,不能留下任何空白死角,雖然在建設中免不了“洽商”修改的煩惱,但它畢竟要求按計劃施工。教學則不然,教學設計是教師為學生規劃學習過程,主要規劃發生在不同學生頭腦中的事情,即使教師進行了深入調查,我們也無法完全弄清所有學生的情況。所以,在教學中,改變甚至完全拋開事先寫好的教學步驟,是常有的事,而且事先設計得越具體,越周詳,有可能需要改變的也就越多。有些有經驗的教師,甚至完全放棄了寫詳細的教案(例如特級教師孫維剛就宣稱自己十多年來未寫過教案)。當然,課前,他們在依據自己對學生知識、經驗以及思維習慣、學習方式等了解的基礎上,對教學進行了具體的、充分的設計與構想,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問題,憑借已有的經驗,在構想的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
當前,我們應該對教學設計有一個新的全面的認識,我們這里所說的教學設計其實是一種教學構想,是以問題為核心的。
教師在設計時以問題為核心,在問題的基礎上展開討論、閱讀、講解、點撥,然后再激發出新的問題。這樣的教學設計就會留有空間,教師、學生在課堂上就有自主探究、自由發揮的機會。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只關心實施步驟,環環相扣,教學設計就沒有多少機動的余地(機動時間多了會無法安排),于是教學活動就會過于緊張,很難針對現場的實際問題進行調整。因此,我們認為,教學設計應該向構想靠攏。教師不是工程師(他要按圖紙施工),也不是電視導演(他們一般要按分鏡頭劇本去工作),而是節目策劃,是與學生共同創造未來的人,創造是沒有藍圖的,策劃只抓大方向、大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