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的教學設計[精]
阿姆斯特朗堅信,提高認識和鼓勵最優的教與學的方式,能更好地促進教師的個性化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成功的、有效的學習者。
因此,以多元智力理論為指導的全新的個性化的教學理念和最優的教與學的方式,為新課改的有效實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三)教師行為設計:以學習者為中心的。
1、教師行為設計的意義。
其一,教師行為設計是教學設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學設計內容包括分析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策略、進行教學評價三部分;教師行為又是教學組織、傳遞、管理等策略的一個組成部分。教學策略是完成特定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教學活動程序、方法、形式和媒體等因素的總體考慮。在網絡教學中,教學策略起著核心作用。在組織網絡教學資源時,要把這些總體考慮體現在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任務的安排和包括教師行為、學生自主活動等在內的教學交互活動的設計中。
其二,做好教師行為設計能有效促進學習者的學習。設計好教師的行為,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知識的把關者,有可供提問獲得輔導或幫助的教師或助學措施。有了足夠的教師行為,當然,這時的教師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人,還可以是一系列的程序,學習者的學習質量將大大提高。教師行為設計能體現不同的教育理念,構成不同的教學模式,如“以學生為中心”或“主導——主體模式”,從而促進教學模式的改革、教育的改革,實現教育最優化。
2、教師行為設計的原則。
(1)學生優先原則。
要熟悉教學對象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習者的需求,提出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策略。
(2)教師指導原則。
體現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地位。教師以輔導者、幫助者和領航員的身份引導學生學習。
(3)互動性原則。
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設計師生互動的教學策略。
強調教師行為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教學目標,而非完成教學任務本身。實現這一目的必須注意其設計策略,以期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四、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教學設計。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由于教學媒體的應用形式和教學功能的不同,可以分為多媒體組合教學、基于局域網的教學和基于internet的教學等。
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教學研究與實踐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足:
○教學方案沒有明顯的設計思想,反映不出理論(特別是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仍然是經驗型的思路。
○教學目標不明確,不具體。
○教學結構流程反映不出新型教學模式的四個轉變(教師角色、學生地位、媒體作用、教學過程等)。
○沒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教學作用。
根據以上存在的問題,結合建構主義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簡要介紹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教學過程的設計方法。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教學設計的要點: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主要著眼于以下幾點:
●教學目標
●教學資源
●教學模式
●教學環境
●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具有多層次性。
教學資源包括文本、多媒體、流媒體等多種形式。
教學模式豐富多樣。
教學環境包括在線和離線、個體和群體等。
教學過程有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等。
(二)選擇教學媒體,創設教學情境。
1、媒體的選擇。
(1)媒體選擇的基本原則:
媒體選擇的基本思想是,盡可能選擇低代價、高功能的教學媒體。
(2)媒體使用目標的確定:
媒體使用目標是指媒體在實現教學目標的任務中,將要完成的職能,按其職能分類,可分為以下幾類。
▲事實性:媒體提供有關科學現象、形態、結構,或者是史料、文獻等客觀、真實的事實,使學生獲得真實的事實性材料,使于識記。
▲情景性:根據學習內容,媒體提供一些相關情節、景色,真實的現象,或模擬相近的畫面(如古詩詞的意境畫面)。
▲示范性:媒體提供一系列標準的行為模式(如語言、動作、書寫或操作行為),學習者將通過模仿和練習來進行技能的學習。
▲原理性:媒體提供某一典型事物的運行、成長、發展的完整過程,并借助語言的描述,幫助學習者對典型事物的特性、發生和發展的原因和規律有所了解。
▲探究性:媒體提供某一些事物典型現象或過程,利用文字或語言設置疑點和問題,供學生作為分析、思考、探究、發現的對象。
(3)媒體內容的選擇:
媒體內容的選擇通常包括下列成分:
△畫面資料;
△畫面的組合序列
△教師的活動;
△語言的運用;
△刺激強度。
2、教學情境的創設。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指創設有利于學生對主題意義理解的的情境,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是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