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的教學設計[精]
在教學活動時,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如討論、實驗、觀察等等,是必要的,也十分有利于學生發展。
然而,還要注意區別對待,注意不要把統一聽講變成統一操練,也不要要求所有的學生都在同樣的時間內達到同樣的認識、接受同樣的結論。
要實現每一位學生的有效學習,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即使不能做到完全意義上的因人施教,至少也應該準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群體的教學安排,讓那些沒上課已能完成作業的學生或上了課卻完全聽不懂、看不明白新課內容的學生也有事可做,也能在課堂上學到新的東西。
越是高年級,越不應追求過于統一的進度,越應該主動考慮不同水平與不同追求的學生,會有不同的知識與能力結構。當然,在存在統一考試的條件下,學生的這種多樣發展是受到相當程度的限制的,教師不必再去增添對他們的限制,而應該更多地關注差異性發展。
2、教學設計要從學生的問題出發。
教學的任務是組織學生學習,教學設計就要從學生的真實問題出發,而不是從教材或從教師假想的問題出發。
著名物理學大師狄拉克有一次去作學術報告,報告之后有人提問說,他不明白怎么可以從公式2推導到公式5。狄拉克不回答。主持人提醒道:“教授,請回答他的問題。”狄拉克說:“他并沒有問問題,只說了一句話。”狄拉克的這一著名回答,揭示了問題這一概念的本質。
真正的問題,應該是因有認識與新現象、新事實的矛盾。那位提問者并沒有講出自己對“公式2”的理解及其與“公式5”的矛盾所在,狄拉克當然就無法為他作出解釋說明。
所以,從問題出發設計教學,關鍵之處在于把握學生因有認識與新現象、新事實的矛盾,在于引導學生自己發現或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發現這一矛盾,這樣才會引發真正有效的學習活動,才能真正讓學生學有所思。
在分析學生認識中的矛盾并設計教學過程中,人們十分強調要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讓學生自主查找資料、設計實驗步驟,等等。這當然是很好的,也是必要的,確實是提高學習者主動性、自主性的重要方法。
但這種自主發現并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特別是對于中小學生而言,由于他們知識、能力的準備不足,特別是反思能力與發現矛盾的能力尚處在發展初期,他們不太能夠發現自己固有認識、固有態度與新現象的矛盾,即使問個“為什么”或“怎么樣”,也許都不能問到關鍵處,也說不明白“為什么”的來歷。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學會從學生的直接表述中發現問題,應該學會從了解到學生的認識基礎與新現象的矛盾中發現問題,通過精心設計的追問,讓學習者逐漸發現自己認識中的內在矛盾,發現固有認識、固有態度與新任務、新現象的不和諧之處,采用啟發式等方式去幫助學習者實現認識與態度上的跨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也好,教師幫助學生發現問題也好,其前提都是要使教學任務切合學生的實際,特別是切合同一班級不同學生的實際。
進行教學設計的工作基礎是了解學生。在日常教學中,會碰到這樣的現象:教師精心設計的導入新課的方法,展示了許多與新課相關的圖片或實物,然后滿懷激情地啟發學生,問他們知道不知道或愿不愿知道其中的奧秘,而當學生們滿懷興奮地說“愿意”時,教師似乎就在旁觀者的面前成功地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了。然而,事實是上課之前,這個班內有三分之一或更多的學生其實早已掌握了新課內容,而絕大部分學生都知識(因為上節課布置過預習了)新課要講什么,所有的“發現”與“興奮”,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類似的假問題、假啟發的現象,在中小學教學,尤其是公開課、觀摩課中并不少見。
其根本原因在于,設計者在考慮問題時,關心的并不是學生實際知道什么,也不是所涉及的學習任務與學生固有認識的實際差距,他們只是從新知識出發,從新課所要傳遞的概念出發,這里的問題,類似狄拉克拒絕回答的那類問題,是從概念出發的問題。
在了解學生實際問題上,沒有捷徑可走。即使是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也不能用昨日了解的學生的問題代替對今日新學生的了解,生活在變化,學生也在變化,調查研究必須不斷進行。
應該說明的是,中小學生許多學習中的問題,可以由他們自己從讀書中、討論中和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解決,年級越高,學生越發展,他們在學習中的問題就會越深入,數量則會越少。因此,教師所要關注的,要重點點撥、講解或演示、指導的,是那些帶有普遍性且學生無法自行解決的問題,了解學生、調查問題將會成為教師重要的工作環節。
從備教材為主到備學生為主,這一轉變會有個過程,會面臨許多新問題。
3、學習方式應該多樣。
哈佛心理學家豪爾·加德納經過多年研究,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力(多元智能、多種智慧)理論,向傳統的聰明智慧的定義提出了挑戰。加德納把智力定義為“解決問題或生產具有某種或多種文化價值的產品的能力”。他認為現代人類的智力呈現多元化,主要包括七種智力類型。多元智力理論實際上肯定了人的多樣性存在,并且希望在教育中釋放個人的興趣、智力特性和綜合素質。多元智力本身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今后還可能會增加新的智力類型,如加德納后來總結的生存智力。這種智力理論與布盧姆的分類相互呼應,更支持了學習的綜合性和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