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的教學設計[精]
c.行為條件。
行為條件是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為評價提供參照的依據。如“根據地圖,指出我國的首都北京”。“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了解‘環境保護要從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鐘內,學生能完成15道簡單計算題”。
d.表現程度。
表現程度指學生學習之后預期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用以評量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應用題,學生至少能寫出3種解題方案”,“通過這一堂課的學習,學生至少能記住5個單詞”等。目標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達到的教學標準,而不是無法實現的最高要求(理想)。
3、有效教學的基本特征:學生的主動、全面發展。
●教學對象:面向全體。
●教學目標: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素質的發展。
●教學關系:民主、合作、互助。
●教學過程:主動、生動、活潑。教師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教師能采用多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教師不把學生看作是等待被灌裝知識的“容器”,而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主體。
●教學方法:啟發、內化、轉化。教師采用討論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徹底改變傳統教學中“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知識、技能和情感等,內化成學生認知結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產生融合和同化的效果。轉化不僅僅是消化所學知識,而且還要將知識轉化為相應的能力。
●教學環境:和諧、愉快、共鳴。這種環境一方面是指教學中的物質環境,如對學校環境和課室環境的設計;另一方面是指師生之間的人文環境,如相互交往的氛圍。
4、有效教學的基本原則:以學習者為中心。
根據目前的一些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經驗,有效教學的原則可以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
◆教學要適應每個年齡階段的學生發展的特點;
◆讓學生在經驗中學習;
◆在教學中要努力培養學生的興趣;
◆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
◆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和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
◆教學要多樣化。
這些原則是相互聯系的,在教學設計時,應該進行有機融合。
(二)現代學習理念:有效學習。
1、有效學習的內涵:優化學習環境。
什么是學習?學習是一個人通過經歷或練習而得到的比較持久的身心變化。即學習首先是一種經歷,一種體驗,是一種身心活動過程。
任何經歷或者活動都不能脫離環境影響,都必然在一定環境條件下進行。因此,一切學習,都是情境性的、體驗性的,只有情境性的、體驗性的學習,才有可能是有效性的學習。
什么是有效學習?
有效學習(wffective learning)概念的提出和信息時代的學習背景有關。在信息時代,如果學習策略不當,面對海量的信息、知識和技能,我們很容易陷入忙碌但無效(或效率不高)的“偽學習”之中。對此大家可能都有切身的感受。
有效學習就是指善于優化學習環境以達到學習目標的學習活動。
這里涉及三個重要概念:學習(learning)、有效(effectiveness)和環境(environment)。
所謂環境,有物理意義、心理意義、學習意義等不同層面的理解。
同樣的實物顯示,同樣的教室布置,對一位深受老師和同學喜愛的學生和另一位老師和學生都不喜歡而深感苦惱的學生,會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和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從這個角度說,也可以講“境由心造”。對于不同的學習主體,教師所提供、創造的盡管是相同或相似的物理環境,但結果是學生們感覺到的卻是不同的心理環境。
要實現有效學習,關鍵是優化學習環境。
a. 優化資源:
資源即學習的主題,知識的條款和相關信息等。既包括各種媒體的學習資源,也包括其他無形的學習資源;既包括學習者以前的知識儲備,也包括將要學習的那些知識。這大概屬于學習環境的內核部分。
b. 優化方法:
方法即用于傳送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通道,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學習方法。但我們同樣不能理解得過于狹窄,它指的是可以使你抵達學習內容的一切通道,諸如學習態度、學習風格、學習管理以及個人學習、組織學習、社會學習等等,都應該包含在廣義的學習方法之內。
c. 優化媒體:
媒體即知識的物質載體。它使得學習內容得以繁殖并被傳輸給學習者。信息時代實際上是媒體時代,媒體不僅是知識的載體,還是知識的內容,有時離開媒體我們甚至不能談論知識。比如同樣關于某人、某事的信息,通過口耳相傳、書面語言、電視直播和互聯網的公共論壇等不同媒體,我們得到的認識和體會大相徑庭。因此,學會運用不同的媒體來學習基于不同媒體的知識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2、有效學習的理論指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有效學習以各種學習理論為基礎。目前比較著名的學習理論有行為主義理論、認知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以及多元智能理論等。
關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目前學術界對此已經有很多論述。它是作為一種超越或制衡客觀主義認識論或學習理論而提出來的,風靡于20世紀90年代初。作為一種認識論,建構主義可以溯源到蘇格拉底和康德。作為一種學習理論,它與皮亞杰、維果茨基、布魯納等心理學家的理論有密切的聯系,而作為一種具體實踐的學習觀并與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則是近些年的事情。如果說,客觀主義學習理論偏重于教的方面,那么建構主義則偏重于學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