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加汗水”做法的教師,我為你擔憂
“時間加汗水”做法的教師,我為你擔憂
2006-2-20 大楊中心中學 劉麗蘭
古代西方寓意里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只水鳥有一天自由地捕捉魚,共捕捉了36條魚。后來它的首領要它每天都捕捉38條魚,結果它只捕捉到32條魚。寓言家認為,偶然性并不意味著必然性。而我個人還認為,水鳥的心理壓力過大、只知道蠻干不講技巧,也是它完不成任務的重要因素。在沒有規定任務的情況下,水鳥心理放松、身心協調一致而動作敏捷準確,捕魚技巧得到充分施展。因此,它雖然飛飛停停,卻輕而易舉地捉住38條魚;而在有了規定任務以后,它老是擔心完不成任務,心理緊張,力不從心,技術動作變形,雖然它從早忙到晚,卻完不成任務,受到首領懲罰。
中國古語有云:“和則達,不和則病”,其本意是說治理國家。其實在今天,這句話放在任何一個大大小小的單位乃至個人,都是適合的。
當前,教育改革轟轟烈烈,衡量改革的成功與否,則要看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生綜合素質情況。然而,許多學校的許多教師雖然紛紛揮動改革大旗,暗地里卻殘酷地犧牲自己和學生的休息時間,甚至擠占非升學考試學科的時間給學生不厭其煩地反復講,叫學生反復做、拼命做。這種時間加汗水的蠻干做法實在令人擔憂。
應該說,這種做法很能體現教師們的敬業精神:課堂上滔滔不絕的講解分析、辦公室里不停地揮毫、課間不停地個別指導、中午不停地集體輔導、晚自習不停地全班評講;他們行囊里裝的是課本教案,行走時想的時學生成績,睡覺時夢的是學生表現,衣服上沾的是筆灰墨水……無閑暇和娛樂,有緊張與擔憂; 睡不能安寢,食不能甘味 ……這種做法也的確帶來了學生成績的提高,近幾年來中考成績越來越高就是明證。
然而,在成績提高的同時,我們應該清楚,這成績源自我們廣大教師的“事倍’’,而“事倍’’就意味著勞動價值的低下。當然,這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這種“事倍’’,這種高壓力情況下不停地勞作,整天忙碌而無快感的“事倍’’,必然造成教師身心疲憊、未老先衰。尤其重要的是,教師在高壓力高度緊張下的勞作,必然造成身心“不和’’,而這“不和’’,必然使他們思維遲鈍而無法設計出有創意的課堂,又必然使他們思想與行動不協調而無法上出有創意的課,也必然使他們無法在課堂上隨機應變而漏洞百出,還必然使他們在教學改革新形勢下無所作為而自甘落后。最終,他們連原本輕而易舉能完成的捕捉36條魚的任務也無法完成。更何況,這種成績的提高,實際上是一種分數的增加,它是以犧牲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代價的。
我們還應該明白:這成績的提高還在于新的考試方法沒出臺,一旦對考試進行改革,考學生的綜合素質,考學生的能力,那么,我們用“密集型”勞動堆疊起來的成績就肯定不夠格。
很明顯,我們很多老師還沒有進行真正意義的教學改革。真正的教學改革,就要摒棄傳統落后的而又被我們繼承了的“時間加汗水”式的教學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教師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對學生學習熱情的激發,對學生課業的技術性指導;是激烈的課堂討論,是深入的自習探究,是愉悅的師生互動,是教與學的標新立異,是對學生個性的塑造與培養……
很明顯,教改已經否定時間加汗水而令師生疲憊不堪的陋習,它要求教師是博學的導師和精明的導演。既然如此,我們成天處于疲憊之中,又哪來精力自我充實完善?又哪來時間精心設計授課技巧?我們成天疲憊不堪,造成身心“不和”,又怎么能在教學中得心應手?我們成天疲勞戰題海戰,又怎么能適應新形勢而培養開拓創新型人才?
問題已很明顯,那么,在今天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我們又怎樣才能解決教學任務重而造成的教師身心“不和”這一問題呢?唯一的辦法就是改革——真正的改革!今天的很多教改成果都充分說明,只有改革才有前途,改革才能培養出各種類型的人才,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很不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 只會誤人子弟!
教改是誘人的而又是艱難的,為了改革的真正實施,上級部門應該宏觀監控,而學校不要給教師太大的壓力,應該嚴格按規定設課排課上課,學校還應該引導各學科設定教學目標 、教學進度,對各學科課案設計、課堂教學、課后作業 等等,都應該作出明確的改革要求。而教師在課前對自己所教學科應該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大膽設計課堂,大膽創新教學,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自學,鼓勵學生合作討論,鼓勵學生標新立異,鼓勵學生塑造和發展自己的良好個性。一旦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一旦學生形成了良好的習慣,也就必然會經常嘗試到成功,就必然會激發其積極性與創造性。這樣理念下的課堂,教師只是設計、只是鼓勵和點撥、只是激發和培養,哪里還需要教師不停地講解和不停地輔導以及不停地批閱而造成身心疲憊呢?恰恰相反,教師必然輕輕松松,使身心“和”起來;而身心“和”起來,就必然創設出許多精彩的課堂。課前得之于心,課堂應之于口。教師的課精彩了,學生的收獲大了,反過來又使學生的興趣更高積極性更大,干勁更足,創新也就更多。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總之,在新形勢下,教師身心必須“和” ,“和則達”,“達”才可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培養出綜合素質高的學生,培養出創新型的學生。反之,若教師老是超負荷勞動,其身心必然“不和則病”,即使他原本很有創新意識,也因力不從心而不能“盡其美”,無法導演出高水平的課堂,也無法培養出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