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
a.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古代中國隋唐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進行了改革。
b.它打擊了奴隸主貴族勢力,形成了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國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c.日本特有的民族精神也從原來的“神道”向“武士道”演變。它使日本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為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教師指出:.“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國,意為“日出之處的國家”。
學生根據教材25頁“動腦筋”:回顧中國古代史有關內容,想一想中日交往是從何時開始的。在什么朝代雙方使節往來相當密切?那時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現在日本的生活中還保留了中國唐朝的哪些習俗?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中日交往是從漢朝開始的。在唐朝雙方使節往來相當密切,唐朝的經濟、文化處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漂洋過海,日本當時頻頻派遣留學生來到長安,學習先進的中國文化。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懷兼容并蓄外來文化的精華。日本人今天的和服、文字、家具等等,還保留著中國唐朝的習俗。
教師組織學生談談自己對“大化改新”的看法。進行小組討論:日本效仿中國改革取得了成功,對此你得到什么啟示?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國學習,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學習,這些都使日本不斷進步、強盛起來。
教師過渡:東亞的日本是經過大化改新,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的。西亞的阿拉伯大約也在這個時候成為統一的封建國家。下面請大家共同探究這個歷史進程。
阿拉伯國家的建立
教師引導學生讀《世界歷史地圖冊》第9頁,了解阿拉伯地區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重要城市及阿拉伯人的社會情況。
教師講授:阿拉伯位于西亞,地處紅海和波斯灣之間,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半島內陸,大部分地區是沙漠和草原,其中夾帶著一些綠洲。氣候炎熱,雨量稀少,土地適合畜牧,不宜農耕。為了爭奪水草,部落間常發生殘酷的戰爭;“血親復仇”的習俗盛行。半島西部又是古代東西方重要的商業要道。在這個地區有兩個最著名的商業城市──麥加和麥地那。麥加城內有一座克爾伯神廟,里面有一塊黑色隕石和幾百個偶像,被當地居民視為神物。部落的貴族享有守護古廟、征收麥加市集稅和管理麥加水源的特權。另外,他們還經營商業、販賣奴隸,成為有勢力的商業貴族。一般的氏族成員被迫依附于貴族,甚至淪為奴隸,階級分化十分劇烈。這時的外部條件也加劇阿拉伯社會矛盾的發展。大約570年,波斯侵占也門,另外開辟了一條從波斯灣經兩河流域到達地中海的商路。商路的改變,對阿拉伯社會經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總之,六七世紀之交,阿拉伯社會內外矛盾交織在一起,十分尖銳。阿拉伯貴族為了對內鎮壓人民的反抗,對外抵御外族的侵擾,保護商路,發展商業經濟,并進一步掠奪新的土地,迫切要求統一各部落,建立起強大的阿拉伯國家。
教師:為什么在當時的阿拉伯地區會產生伊斯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