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九年級歷史上冊全冊教案3
資本主義發展與封建專制制度的矛盾(板書)引發這次革命的導火線又是什么?
師:革命前法國社會關系方面的一大特點是什么? (學生閱讀教材注釋)法國社會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第三等級是平民,包括資產階級、農民、工場工人、手工業者及下層貧民。當時法國人口約2450萬,教士有10萬。貴族有40萬,加在一起只占人口總數的2%,卻擁有35%的土地和大量封建特權,造成嚴重的不平等。
13xx年法國國王召集三個等級開會,這就是最初的三級會議,其目的是征稅。路易十四時的法國是歐洲大陸的封建強國,到路易十六統治時的1788年,階級矛盾尖銳,財政困難,國家財政人不敷出。1789年,國債已達45億鋰,需付出的利息已同全年財政收入相近。于是在1789年5月,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了三級會議,其目的是對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征稅,以解決財政危機和擺脫革命危機。第三等級則希望利用三級會議制定憲法和限制王權,于是第三等級同國王發生了尖銳的對抗。第三等級在7月9日宜布把三級會議改為制憲會議,著手制定憲法。形勢的發展變化完全打破了路易十六本來的意圖,于是他準備用武力驅散制憲會議。在這種形勢下,巴黎人民組織國民自衛軍發動了武裝起義,7月14日攻占了巴士底獄,從而揭開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所以,三級會議成為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導火線,攻占巴士底獄標志著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了。
2;導火線(板書)
三級會議的召開(1789年5月)(板書);
3.革命的開始(板書):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1789年7月14日)(板書)
為紀念這次起義,7月14日被確定為法國的國慶日。師、:三級會議改為制憲會議后,1789年8月通過了《人權宣言》。
二、《人權宣言》和共和國誕生(板書)
1.《人權宣言》(板書)
請學生閱讀p92末段,’思考兩個問題:1)人權宣言》表達了哪些民主思想? (2)它和美國的《獨立宣言》相比,有何相同之處?如何評價《人權宣言》?
生:(回答)
師:內容包括四個方面:(1)自由、平等是天賦的人權;(2)國家的主權屬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國家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4)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平等、自由、主權在民和保護私有財產是《人權宣言》的核心思想。它和美國的《獨立宣言》相同之處在于倡導自由、民主和平等。(指導學生欣賞教材插圖,體會《人權宣言》通過時人們的喜悅心情。)
從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人權宣言》是法國大革命的一個進步的綱領性文件,成為反封建專制的旗幟,體現了鏟除封建專制的等級制度、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思想,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宣布“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其實質是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所以《人權宣言》是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綱領。
師、《人權宣言》發表后,革命也向前發展了一步。
2.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成立(板書)
師:面對革命形勢的發展,巴黎人民在1792年發動了第二次武裝起義,將革命形勢向前推進了一步,9月2日成立了法蘭西共和國,這就是法國歷史上的第一共和國。次年,封建君主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指導學生看教材插圖)
1793年巴黎人民又發動了第三次武裝起義,將資產階級民主派雅各賓派推上了統治地位,法國大革命達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