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上冊)介紹
課程教材研究所 趙曉非 |
一、編排結構
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駿教科書·語文》中,九年級上冊主要以文學作品(包括古代白話小說)和議論性文章為主,仍以專題、文體為內容安排,以單元形式進行閱讀教學,并另有文言文單元,集中學習文言文。
在九年級,文學作品作為單獨的內容形式出現,不再像以往那樣混雜在記敘文和說明文的文體之內,以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欣賞能力。本冊教材分編有詩歌、小說、古代白話小說三個單元,詩歌單元以大自然的頌歌為主題,小說單元以少年生活為主題,古代白話小說單元主要以古典名著為主。
議論性文章作為本冊教材的重點,編有兩個單元。一個是演講和書信單元,以思想風采為主題,也兼顧議論的方法;一個是純粹的議論文單元,是本套教材唯一按議論文文體安排的單元。以求知為主題,學習立論和駁論的特點和方法。
文言文單元以史傳為主題,進行文言文閱讀教學,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編有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歌。
二、教學目標
整套教材的教學目標 ,是按照三個維度設置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本冊教材側重培養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閱讀議論文的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具體目標如下:
文學作品:
1.能夠區分寫實作品和虛構作品,了解詩歌、小說等文學樣式。
2.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議論文:
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
文言文:
1.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誦讀和背誦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三、編排宗旨
按照課程標準的精神,本冊教材在選文、練習、活動等方面的設計主要貫徹以下幾個意圖。
(一)編寫主旨
1.人文性
這套教科書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線索,按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組織單元。本冊教材在選文、練習等編排上,努力突出人文性。比如《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中對自由和平等的呼吁;《孤獨之旅》中對少年成長的關注:《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審視;《陳涉世家》對暴政的反抗等等,都具有強烈的人文精神。
2.多樣性
由于讀者的成長環境、人生閱歷、文化修養的不同,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也會有所不同;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也就是讀者再認識、再創造的過程。因此,對文學作品理解的多樣性,是應該允許并予提倡的。教材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多樣的閱讀趣味。在閱讀提示和練習的設計中,也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得出自己的認識,避免標準的統一的答案。如對《故鄉》主題的分析,對《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婦的評價,對《范進中舉》中范進的悲喜劇內在意義的認識等。多樣性也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教學中要予以重視。
3.探究性
進入初三階段,學生的心智得到一定的發展,思維水平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個性的形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深入。所以,教材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逐漸增加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深度。無論是閱讀還是綜合性學習活動,都需要學生透過語言表達等表層的東西,探究深層次的問題。如《敬業與樂業》中對“有業”“圓滿”等人生問題的思考,《智取生辰綱》中對敘述角度的研究,《詞五首》中“酒”在古代詩歌中的意義等。探究性學習重點培養學生綜合的語文能力,而不是單方面地訓練某些語文技巧。
4.開放性
開放性的含義是溝通教材內外、課堂內外和學校內外,使教材從課內向課外延伸擴展,使學生豐富自己的學識、經驗,并對社會人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本冊教材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比前四冊更加注重教材的開放性。尤其是在研討與練習中,幾乎每課后都有一定深度、廣度的擴展性題目。如《心聲》中對當前教育某些現象的觸及,《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對學生思維的啟迪,《唐雎不辱使命》對人格與歷史的引申等;綜合性學習更是以各種活動,擴大學生學習的范圍和形式,讓學生開闊視野,加深思維,關注社會生活。如《微笑著面對生活》《青春隨想》《金錢,共同面對的話題》等,都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讓他們在活動中豐富人生經驗,形成良好的個性和觀念。
(二)學生素質
1.自主意識
整套教材的設計,注重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積累和實踐中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本冊教材以文學作品欣賞和議論性文章閱讀為主,比前四冊更注重使閱讀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揭示、研討與練習主要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激活思維,激發情感,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并積極由課內學習向課外實踐延伸。在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語文能力,完成教學目標 。教材中閱讀提示主要給學生指出深入探究的途徑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給出明確的答案。練習也有比較多的討論性題目,如《致女兒的信》中對幾句重要語句的理解,《短文兩篇》中對讀書方法的討論等。有些練習雖然沒有以討論的形式出現,但是具有形成討論的基礎,教學時可以靈活掌握。
2.創造精神
本冊教材因為內容題材的特點,注重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文學作品閱讀更強調個性、創造性,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以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去感悟和思考,得到情感熏陶、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寫作上更要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為他們提供自由和想像的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學生有創意的表達。尤其是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創造性是讀者閱讀的必要的活動。如詩歌單元對意象的理解,小說單元對人物的解讀等,都為發揮學生的創造精神提供了廣泛的空間。
3.合作意識
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既要重視學生個體的獨立鉆研,也要重視學生群體的討論切磋。合作精神不僅對學生提高語文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學生形成健全的個性和良好的品格,也有一定的意義。本冊教材強調學生合作性學習,綜合性學習活動不必多言,如《好讀書、讀好書》《青春隨想》中的許多活動,都明確合作學習的內容、方式;課后各項練習也多有合作交流的要求,如《雨說》中交流心得,《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借鑒他人的探索經驗等。教材為學生合作學習提供機會和空間,教師要多注意引導、鼓勵。
4.整合能力
語文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所以,教材注重整合性。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綜合,綜合聽、說、讀、寫以及實踐能力。并且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綜合性學習中,口語交際、寫作和專題活動整合在一起,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如《好讀書,讀好書》中搜集名人讀書經驗(閱讀),說說自己讀書的體會(口語表達),寫評論、報告(寫作),辦沙龍、做書探(實踐),全面整合學生的語文能力。在閱讀教學中,也注意把各種知識技能結合起來運用,課后練習有讀有寫有說有聽,有交流有實踐,改變以往單一、片面的教學模式。
四、具體內容
1.閱讀單元學習重點
本冊六個單元:文學作品三個單元,議論性文章二個單元,文言文一個單元。這些單元圍繞其學習目標,確定學習重點。
①文學作品:詩歌單元要學生展開想像和聯想,感受詩歌的意象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品味詩歌含蓄、精練、優美的語言;小說單元一是理解小說的主題,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語言;二是結合具體環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
②議論性文章:演講、書信單元,首先注意文體的形式特點,其次要了解文章的觀點和論述,最后了解書面語和口語的差異;議論文單元要區分觀點和材料,辨析兩者之間的聯系,學習準確、嚴密、生動的論述語言。
③文言文:積累文言詞語,培養文言語感,理解文章意思。
2.綜合性學習的學習重點
本冊綜合性學習可以分如下幾類:
①“雨的訴說”“青春隨想”,主要是啟迪學生的靈性,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情趣。
②“微笑著面對生活”“金錢,共同面對的話題”,主要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形成良好的品格。
③“好讀書,讀好書”,主要讓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并培養他們勤于讀書的良好習慣。
④“話說千古風流人物”,主要引導學生跨學科學習,學習古代杰出人物的優秀品格。
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整體的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在活動中應強調學生的合作精神,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培養他們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指導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制定目標,不要盲目求高求深。要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活動,不一定唯教材是從,如自己有創意更好。進行各項活動,要注意學生的不同條件,不要強求劃一,增加學生的負擔。
3.課外古詩詞背誦
重點是積累,給學生文化、審美等方面的感受領悟。
4.名著導讀
本冊導讀的名著是《水游》《傅雷家書》和“培根隨筆”,與課內相對應。注意溝通課內外,把課內學習和課外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擴展他們的視野。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另外引導學生閱讀其他名著,包括哲學、歷史等學科的名著。
5.附錄
“附錄”有“怎樣讀詩”“怎樣讀小說”“復句常用關聯詞語一覽表”“常用修辭格簡表”。前兩項是文學欣賞的常識介紹,可以指導學生閱讀詩歌和小說;后兩項是有關語法修辭的知識歸納,可以指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體會、運用。“附錄”中的知識,教師可以適當指導學生自讀,多少予以了解,有助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