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從口入”和“食物相克”》教案
【自讀導言】自讀要求
1.仔細閱讀課文,列出結構提綱。
2.明確作者的主張,理解作者的觀點。
3.理解并掌握一點醫學術語及衛生常識。
學習側重點
1.看作者批駁什么,主張什么。
2.看作者是如何抓住批駁的“突破口”進行批駁的。
(解說:提出上述自讀要求和學習側重點的重要依據是課文及本單元的單元提示。這篇課文的體裁是駁論文,駁論是跟立論緊密聯系著的,因為反駁對方的錯誤論點,往往要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正確論點,以便徹底駁倒錯誤論點。這篇課文駁立結合,觀點鮮明,是一篇難得一見的醫學科普佳作。)
【自讀程序】
1.一讀,集中注意力默讀課文,勾畫出生字新詞,并查工具書解決,掌握。
難字詞參考
相提并論 追究 致病 侵犯 感染污染 抹布 休克 迄今 體質 著涼
脹氣 痙攣 嘔吐 適逢其會 張冠李戴 相克 譬如 中毒 病從口入
2.二讀,小組討論,看作者批駁什么,主張什么。
作者批駁的錯誤觀點是:“如果要慎飲食,就應該注意不要同時吃白薯和雞蛋,不要在吃過黃瓜之后又去吃花生。”即認為飲食不慎致病的原因就是“食物相克”。
作者主張的是:引起腸胃病的因素有很多,普通食物中間是沒有什么“相克”的,“病從口入”的真相在于其他因素。
3.三讀,仔細閱讀全文,列出結構提綱。
第一部分(1~2段)提出問題。
擺出錯誤觀點:“如果要慎飲食,就應該注意不要同時吃白薯和雞蛋,不要在吃過黃瓜之后又去吃花生。”即認為飲食不慎致病的原因就是“食物相克”。
第二部分(3~10段)分析問題。
第一層(3~9段):駁論點(通過正面立論來間接反駁),論證了引起腸胃病的因素有很多,有時不易發現,以致“張冠李戴”把食物“相克”當作了患病的因素。
第二層(10段):駁論據(用事實揭露敵論論據的虛假性),對于那些傳聞最廣的一些“相克”的食物,曾由我國的生物化學家做過實驗,都證明毫無中毒現象。
第三部分(11段)解決問題。歸納總結:普通食物中間是沒有什么“相克”的,“病從口入”的真相在于其他因素。
4.四讀,小組討論作者是如何抓住批駁的“突破口”進行批駁的。
作者抓住的突破口是一個富有哲理的規律:“有些事情的發生往往是這樣的:從表面上看,原因是甲;可是仔細一追究,原因卻不是甲,而是乙。”“往往”表明這一規律并不是絕對的,但又是極為常見的。“從表面看”,即看事物的現象;“仔細一追究”,即看事物的本質。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若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必然會產生謬誤,于是作者對敵論的批駁也就此展開了。
作者首先分析了容易被人忽略的諸多致病因素,論證了正是由于這些真實的因素沒有引起人的注意,才導致人們“張冠李戴”地把食物“相克”當作了患病的因素。接著,作者又舉出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螃蟹(因螃蟹在“食物相克”的傳說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分析了傳說中認為螃蟹與多種食物“相克”的真正原因,證明了作者的正確論點,從而否定了錯誤論點(駁論點)。作者始終在透過現象看本質,并用實驗的事實作為有力的佐證(駁論據)。結尾總結歸納,再次強調了不能讓事物的表象掩蓋了事物的真相,呼應并印證了前文所提到的哲理規律。作者抓住批駁的“突破口”,逐層展開,文章顯得條理清楚,觀點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