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從口入”和“食物相克”》教案
《食物過敏是因為什么》(明日環球網
《怕過敏?小心你吃的零食!》(三九健康網)
(解說:以上自讀設計分為六步:一讀掃清障礙,二讀了解內容,三讀理清結構,四讀突破重點,五讀獲得積累,六讀研究學習。符合文體特征,也符合認知規律,并且特別關注學生的研究與探索,質疑與實踐。其中第四次閱讀是整個過程的難點,第六次閱讀則是重點。)
【自讀點撥】
1.論是證非
文章開頭緊扣課文標題提出“病從口入”和“食物相克”的話題,并指出生活中人們常常產生的錯誤認識:“如果要慎飲食,就應該注意不要同時吃白薯和雞蛋,不要在吃過黃瓜之后又去吃花生。”即認為飲食不慎致病的原因就是“食物相克”。作者在指出這一觀點并不正確之后,并沒有馬上展開直接的批駁,而是用一個富有哲理的規律性的句子“有些事情的發生往往是這樣的:從表面上看,原因是甲;可是仔細一追究,原因卻不是甲,而是乙”過渡到下文對飲食致病的多方面因素的分析,并從正反兩方面來舉例分析,證明了普通食物中間是沒有什么“相克”的,“病從口入”的真相在于其他因素。文章層層推進,把正確的觀點樹了起來,錯誤的觀點也就隨之而倒。
2.打擊要害
在文章第9段中,作者以螃蟹為例,抓住對方論點的要害所在,予以分析解剖,揭露其實質:把食物“相克”當作患病的因素其實是“張冠李戴”。吃螃蟹患病的機會比較多,這并不是螃蟹與其他食物相克的問題,而是因為以下三種因素:螃蟹容易因處理不好而受到病菌污染;人們因喜愛螃蟹而容易過食;螃蟹是比較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作者舉出這一典型例子,抓住要害,分析解剖,駁倒\'敵論\'。
3.事實揭穿
即抓住對方論據的虛偽性,用事實予以駁斥。在文章第10段中,作者用一個鐵的事實證明了“食物相克”的虛偽性:對于傳聞最廣的一些“相克”的食物,曾由我國的生物化學家做過實驗,用以喂各種動物,最后并由人來試食,都證明毫無中毒現象。文章用事實揭穿了對方論點的虛假論據,可謂一針見血,讓對方論點不攻自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解說:以上“自讀點撥”中共講解了三點知識,這三點知識都是關于本文寫法的,這些是本文最具特色的地方,也正是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應該注意的地方。這是一篇駁立結合的議論文,也是一篇難得一見的醫學科普佳作,要體會它的妙處,學習它的寫法,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自讀思考】
1.文中說:“有些事情的發生往往是這樣的:從表面上看,原因是甲;可是仔細一追究,原因卻不是甲,而是乙。”對這句話,你有體驗嗎?你能從生活中舉出例子來嗎?
2.引起胃腸病的因素有哪些?這些因素的列舉有怎樣的順序?
3.作者為什么要以螃蟹為例來證明把食物“相克”當作患病的因素其實是因“適逢其會”的次數多了才造成的“張冠李戴”?
4.第10段中的事實論據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5.“‘食物相克’不過是掩蓋了這些真相的一塊由‘適逢其會’所織成的幕布而已。”這個句子有什么含義?
(解說:以上思考題的設計,本著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突破重難點的原則,力圖引導自讀走向全面、準確、深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