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詞五首
“醉”的故事
辛棄疾別了耿京,歷盡千辛萬苦,來到朝廷,想辦法在皇上駕臨較場時一展身手,遂得以面圣。從此在朝中得志,還先后出任了各地知府等官職,并曾潛回到山東,卻驚聞耿京已死,義軍也煙消云散。他想辦法為耿京復了仇。但朝中終是主和派的天下,他越來越不得志。最后不得不在淳熙八年退隱鵝湖山。從此郁郁寡歡,與酒為伍。直到有一天,他看著耿京送他的寶劍.意識到自己不能就這樣消沉下去。酒只會消磨他的斗志,他不甘心就如此置北方那些在金兵鐵蹄下的百姓于不顧。于是作《沁國春》一首以志戒酒。詞寫得詼諧生動。可是有一天,陳亮來訪。陳亮何許人也?陳亮陳同父,也是文武全才,賦性慷慨,任俠使氣,一時稱為豪杰。辛棄疾隱居時并不識此人。一日.辛棄疾于樓上望遠,只見居處山旁小溪對岸,有一人騎馬而來。過橋時,馬停不前。那人將馬三躍,馬三次退卻,那人大怒。拔出佩劍,一劍揮去馬首,馬倒地上,那人卻面不改色,徐步而行。辛棄疾大奇,覺此人真是吾輩中人。此人正是來訪辛棄疾的陳亮。兩人遂為友,辛棄疾于此憂國而不得志之時,逢此良友,真乃一大快事,怎可不飲?可是畢竟剛剛戒了酒。于是辛棄疾揮毫又作一首《沁園春》,兩人遂飲至大醉。此是“醉”的由來。
“鵝湖之會”的故事
這個故事得接著前面的說。陳亮來訪稼軒,兩人痛飲。談起了時局形勢。陳亮氣憤異常。朝廷權貴只知歌舞升平,茍且偷安。中原淪陷已歷經六十余年,再不北伐討虜,收復失地,中原百姓就難見復國的一天了。提起中原百姓,辛棄疾不禁想起了當年在山東沂蒙山的戰斗生活,想起了豪爽的耿京。便取出寶劍,遞與陳亮看,并給他講述耿京的事情。陳亮不禁贊道:“想不到草莽之中竟有如此豪杰!”大有恨不相識之感。酒至酣處,陳亮舞起寶劍,辛棄疾引吭高歌。 唱的便是文前《破陣子》。陳亮在辛棄疾家中一住十天,兩人泛舟鵝湖,登山遠眺,并有詩作唱和。陳亮告別后第二天,辛棄疾覺意猶未盡,又親自追趕陳亮,想挽留他再多住幾天。追到鷺鷥林,遇到一場大風雪,舉步維艱。只得悵然而返。歸途投宿泉湖四望樓,夜聞笛聲,凄涼之 極,遂作《賀新郎》一首給陳亮: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枝微雪。要破帽,多添華發。剩水殘山無態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兩三雁,也蕭瑟。佳人重約還輕別。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君未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而陳亮似遙感辛棄疾詞舉,五日后徑來書索要此詞。得之,依韻和一首云:老去憑誰說。看幾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長安今余幾,后死無仇可雪。猶未燥,當時生發。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間,哪有平分月。胡婦弄,漢宮瑟。樹猶如此堪重別。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行矣置之無足問,誰換妍皮癡骨。但莫使,伯牙弦絕。九轉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尋常鐵。龍共虎,應聲裂。
陳亮雪夜訪辛棄疾,挑燈看劍,醉論時事,互相唱和,這次拜訪就是文壇上傳為千古佳話的“鵝湖之會”。
辛棄疾對“鵝湖之會”的有自述:陳同甫自東陽來過余,留十日。與之同游鵝湖,且會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飄然而歸。既別之明日,余意中殊戀戀,復欲追路,至鷺鷥林,則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獨飲方村,悵然久之,頗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吳氏泉湖四望樓,聞鄰笛悲音,為賦《賀新鄧》以見意。又五日,同父書來索詞,心所同然者如此,可發千里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