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詞五首
3.背景
北宋敗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人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毀。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減病故之后,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為避兵亂而只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詞。這時她已經53歲了。經歷了國家敗亡、家鄉淪陷、文物喪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處境凄慘,內心極其悲痛,這首詞中所反映的匯是她真實的生活片斷和思想情感。
三、理解大意。學生概述,教師指正。
詞作大意:暮春時節,鮮花經過春風的搖動已經零落殆盡,只有土地上還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無心梳洗。春天里花開花落年年如此,而人與以前卻不一樣了,我對一切都喪失了興趣,即使有心訴說,也是言未出而淚先流。聽人說雙溪春色還不錯,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雙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載不動自己的哀愁。
(一)惱人的風雨停歇了。枝頭的花朵落盡了。只有沾花的塵土猶白散發行微微的香氣,春天終究還是棄我而去了。抬頭看看,日已高,仍無心梳洗打扮。春去夏來,花開花謝,亙古如斯,唯有傷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腸百結,一想到這些,我就會淚如雨下。
聽人說雙溪的春色還不錯。那我就去那里劃劃船,姑且散散心吧。哎,我真擔心呀,雙溪那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載不動找內心沉重的哀愁啊!
(二)紅日高懸,東風駘(dài)蕩,園林內的花枝上已謝殘紅,一片片綠葉正綴滿樹梢。—所古色古香的兼作書齋的閨房里,案頭上堆著書史。妝臺上放著鏡奩(lián)。旁邊有一只寶鴨香爐,正裊裊不絕地吐著沉香的氤氳(yīnyùn)。一位衣著淡雅,才到中年的孀婦走出來望了望窗外。然后踱進妝臺想對鏡梳妝,但又慵怠無力。她喃喃自語,眉頭稍舒繼而又愁眉緊鎖。
四、進一步理解詞中句子的含義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罷”,而文中作者卻“日晚倦梳頭”,從中,你能體會到作者什么心態?
梳洗罷,是一種信心,一種希望,而“倦梳頭”是一種放棄,一種對生活毫無興趣的悲涼。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滿懷愁緒。兩篇文章都用同一個典型細節來反映主人公的心態,應該學習這種寫法。
2.“聞說”“也擬”“只恐”這三個詞說明了什么?
“聞說”“也擬”“只恐”這三個動詞寫出了作者試圖排遣愁緒的做法,前兩個詞給人一種希望,好像可以為作者松一口氣,而“只恐”又讓人跌落到作者的萬丈愁緒中,三個詞寫出了作者的沉重、無奈。又緊緊抓住了作者的心。
3.本文是如何抒發作者感情的?
作者通過景色、典型細節來抒情,即間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使文章的風格既含蓄又直樸、率真。
五、鑒賞這首詞美在哪里?
1.這是一首寫閨情的詞。我國古代寫閨情的詩詞很多。但絕大多數是男性詩人代言比如溫庭筠寫《望江南》,而此詞卻是女詞人寫自己。感情更深切,描寫更細膩,文辭更清新,有較強的感染力。
2.這首詞構思新穎獨特。生動真切地再現了暮春寡居的凄婉情思,起伏跌宕,曲折多變。上闋寫難以控制的滿腹憂愁,下闋一連用了“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聞說雙溪春尚好”承上闋陡然一揚,詞人剛剛還在流淚,可是一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正是春光明媚、游人如織的時刻,她遂起出游之興。“比擬泛輕舟”措辭輕松,節奏明快,恰到好處地表現了詞人一剎那間的喜悅心情。“輕舟”一詞為下文的濃重愁緒作了鋪墊和烘托。“只恐”又一轉,頗有“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之狀,滿腹的愁緒又——次彌漫心頭。反復詠唱,一轉一深,從而將細膩的心理活動惟妙惟肖地勾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