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詞五首
五、整體感知詞的意思
這是一首記射獵的詞,詞的上闋描寫了打獵時的壯闊場景。開頭說老夫本不該狂,而自己卻要姑且發發少年人的豪情狂態。左手牽著黃犬,右臂架著蒼鷹,戴上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領眾多的隨從,縱馬狂奔,飛快地越過小山岡。為了回報人們傾城而出來觀看太守狩獵的盛情,他要像當年的孫權那樣親自挽弓馬前射虎。下闋寫自己為國殺敵立功的雄心壯志。詞人酒酣之后胸寬膽壯,兩鬢出現了一點白發又有什么關系呢!什么時候朝廷能像派馮唐赦魏尚那樣重用自己呢?到那時候—定會把弓拉得滿滿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過去。
六、深層探究,形象分析。
教師提問:蘇軾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詞人是如何塑造這個形象的?
《江城子》塑造了一個雄心勃勃、英武豪邁、挽弓勁射、保家衛國、征戰沙場的英雄形象。
上闋,好一幅威武雄壯的出獵圖,勾畫出一個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獵而報知人民跟隨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須“傾城”,其狂二也;獵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孫郎,其狂四也。
下闋,好一個豪放不羈的英雄;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壯志:“鬃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節云中”,此豪二也;“會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七、鑒賞豪放詞風。以本詞為例,概括說明豪放詞風。
本詞場面熱烈,豪情壯志,把詞作中歷來香艷柔媚的兒女情換成了報國立功、剛強壯武的英雄氣。
八、作業:
1.背誦
2.從內容、感情、形象、語言等幾個方面比較《江城子》和《望江南》兩首詞。
從題材上看,《江城子》是一首射獵詞.畫面壯闊;《望江南》是一首閨怨詞,畫畫凄美。藝術形象上看,《江城子》刻畫了一位英姿勃發的英雄形象,有少年狂態,“牽”“擎”
“卷”三個動詞刻畫出虎虎生威的情態;《望江南》刻畫了一位思婦形象,“獨倚”刻畫出孤寂、悵惘的情態。
從抒發的思想感情來看,《江城子》抒發了為國殺敵的豪情壯志,《望江南》流露了盼歸不歸的深思幽情。
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一、背景
1.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著名愛國詞人。他出生在金人占領下的北方。從少年時起,就受其祖父愛國思想的影響。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辛棄疾組織了一支兩千多人的隊伍,加入農民領袖耿京的抗金起義隊伍參戰。回到南宋后,力主恢復中原。歷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東等地安撫史。由于投降派當權,辛棄疾兩次遭到彈劾,從四十二歲起將近有二十多年退居江西上饒的帶湖。六十四歲時又出任浙東安撫史、鎮江知府等職,但他恢復中原的愿望依舊未能實現,不久就懷著未酬的壯志離開人世。
辛棄疾創作的主要成就是詞,他的《稼軒詞》存詞六百多首。詞中充溢著要求統一祖國的愛國主義感情,抨擊了媚敵茍安的投降派,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壯志未酬的憤懣。《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和《永遇樂•京門北固亭懷古》二詞就是這種憤懣之情的寫照。
辛棄疾繼承了蘇軾豪放的詞風,意境雄奇闊大,氣勢飛舞。辛詞善用比興,并且運用典故,托古喻今;在語言方面,辛棄疾不僅運用古近體詩的句法,還吸收了散文、駢文、民間口語人詞,故有“以文為詞”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