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全冊學案5
三、資料下載
散文家王鼎鈞。
美華文壇上主要散文家之一的王鼎鈞先生,1925年生于山東臨沂,自幼受中國古典文學的薰陶,15歲就寫過《聊齋志異》的試評文章。后從大陸至中國臺灣,七十年代末定居于美國紐約。四十余年的不懈寫作,著述豐碩,共出版各種文學體裁的作品達五十種,以散文的成就最為突出,僅是七十年代以來就出版了散文集(含雜文)《情人眼》(1970年)、《開放的人生》(1975年)、《人生試金石》(1976年)、《我們現代人》(1977年)、《碎琉璃》(1978年)、《情話》(1979年)、《海水天涯中國人》(1982年)、《別有一番滋味》(1984年)、《山里山外》(1984年)、《看不透的城市》(1984年)、《左心房漩渦》(1988年)、《靈感》(1989年)、《兩岸書香》(1990年)等。
王釣鈞的散文取材于廣博深的生活素材積累,成文于對人生對社會的冷靜思者和反復品味,因而無論是抒發感情、記事狀物、描述游蹤,還是談古論今、評議時政,褒貶善惡,都顯示出散文的思辨性、哲理性與美學追求。他著名的“人生三書”(包括《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和《我們現代人》三個散文集),最能顯現王鈞散文的哲理蘊涵。除此之外,他有一類散文屬于“詠物寄意”,用這種文學樣式來表達作家對人生深刻而獨特的領悟。散文《那樹》是詠物寄意的代表作,寫的是一棵歷經滄桑卻仍以華蓋般的濃蔭供人乘涼的都市老樹,不是自然枯萎,而是被定為“妨礙交通”罪,慘遭連根拔除。作者的寓意似是:那棵老樹象征悲壯的人生,意味著工業文明血腥地征服了農業文明,也昭示著時代潮流對一切傳統事物的沖擊是不可逆轉的,就連街區百年老樹也遭滅頂之災。還有一類散文是以魂牽夢繞的“鄉愁”為基調,在《碎琉璃》和《海水天涯中國人》等散文集,王鼎鈞這位異域飄泊、歷盡人間甜酸苦辣的老人,對大陸故土的思念,對往昔歲月的憂傷,對離情別緒的寫照,真是傾訴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節選自《美國華文文學芻議》作者:李君哲)
11 地下森林斷想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 整體感知
張抗抗《地下森林斷想》,通過描寫“地下森林”這一奇特的景觀,并展開豐富的想像,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寫了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滿懷激情地歌頌了地下森林的頑強不屈的生命力,抒發對惡劣環境中掙扎成長的生命的禮贊,表達了對孕育地下森林的峽谷的無限景仰之情。課文題目“斷想”,意即“片斷感想”。感想雖呈片段,但作者感受強烈,主題開掘得深,蘊含哲理,具有感動人心和啟人深思的魅力。而且本文精心構思,描寫細致生動,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因而成為作者的代表作。
(二) 學法引導
1、本文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散文,課文描寫地下森林,其實是想引出深刻的普遍的哲理,因此,學習這篇課文,既要讀懂和品味蘊涵在文中的思想、情感,又要將它們內化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等,例如領悟到頑強忍耐的可貴,領悟到堅守信念、堅信未來光明的重要性。
2、本文語言規范而優美,作者的豐富感情貫穿于課文中,通過多朗讀,來體會這種感情及其變化,尤其要認真體會九個問句的含義和感情分量,并對優美的語句進行積累。
(三) 審美鑒賞
深邃的立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