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全冊學案5
本文雖是詠物的,但是它的意義卻遠不止于此。作者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化物事為人事,峽谷的深沉與堅韌,長風、清泉的理解與幫助,魚鱗松、白樺、青楊、黃菠蘿的仗義行俠,陽光的無情與偏私,地下森林對生命熱烈真摯的愛和它的堅硬、挺直……無不都是人的品格與稟性。讀者可以把這里所述寫的“物事”當“人事”來讀。然而,雖然是寫人意,但文中沒有用作來比擬的部分,不同于同類散文的先是詠物抒情,所詠之物具有這樣那樣的品格,贊美一番,最后歌頌一通具有那些品格的人或事。用意十分明白,但后邊一部分總難免給人一種“畫蛇添足”的感覺。唯其這樣,才使本文越發意蘊深長,饒有余味。
(四) 重點難點突破
1、讀課文,結合作者對地下森林的描寫,簡要說說地下森林有怎樣的“品格”?再說說作者由地下森林升華出一個怎樣的主題?
[析]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從總體上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把握課文思想內容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一是提煉課文的主題思想。
[參考答案]地下森林的“品格”:
堅忍頑強,不怕艱難險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長的生長過程的煎熬;
沉著謙遜,擁有無比豐富的財富,卻與世無爭,沉默寡言;
樂觀豪邁,自信生命力的強大,終究能戰勝一切困難,任何時候都不悲傷或消沉;
無私奉獻,把偉岸的成材獻給人類,用美麗的景色裝點大自然;
主題:歌頌了地下森林的頑強不屈的生命力,抒發對惡劣環境中掙扎成長的生命的禮贊,表達了對孕育地下森林的峽谷的無限景仰之情。啟示人們,不怕命運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終究能獲得轉機,獲得應有的榮耀和尊敬。
2、全文有九個問句,找出來,分別說說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析]此題旨在引導學生要抓住關鍵語句,來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參考答案]第一、二、三問:“可是你,為什么長在這里?”“你從哪里飛來?……熬過那漫長的歲月?”一方面改變陳述句帶來的閱讀的沉悶,提醒讀者的閱讀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