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報人邵飄萍》集體備課教案
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 時政聚焦—報人邵飄萍
實驗區(qū)優(yōu)秀教學設計——《報人邵飄萍》《我是怎樣開始讀報的》
報人邵飄萍 我是怎樣開始讀報的
一、熟讀《報人邵飄萍》,完成下列課堂練習或課堂討論。
1.本文的體裁是什么?作者寫作的目的何在?
(《報人邵飄萍》是一篇人物評論或稱人物隨筆。目的是讓同學們對新聞從業(yè)人員的人格操守和業(yè)務素養(yǎng)有所了解。新聞記者被稱為“無冕之王”,是一個讓許多年輕人憧憬的職業(yè),但是要當好稱職的記者并不容易,新聞記者是面向大眾的文字工作者,要為社會、民眾負責,所以要有很高的人格操守,要堅持、伸張正義,要敢于與黑暗、邪惡勢力做斗爭,直至獻出生命。同時還要有良好的業(yè)務素養(yǎng),要有敏銳的新聞感覺和采訪機智,隨時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新聞素材,“感覺最早,而采訪必工”。邵飄萍在這兩個方面都堪稱表率,值得后人景仰和學習。)
2.全文的敘述順序是怎樣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本文用了倒敘的寫法,在結構上類似于消息的“倒金字塔式”。按照內容的重要性程度,作者做了詳略的處理,先寫譚嗣同、邵飄萍的被害,再寫邵臨刑時的情形,接著寫他為什么被害,最后詳細敘述他的生平事跡。這么寫有懸念,先寫邵飄萍的遇難,使讀者想要了解原因;先寫他“代表著記者最高的職業(yè)水準”,使讀者想要了解何以見得。這樣閱讀效果不錯。)
二、閱讀《我是怎樣開始讀報的》,完成下列問題。
1.文章表面上看起來亂散,實際上還是有一定的內在線索的,能否歸納找出這條線索?
(文章中,有一條隱隱約約的線索,那就是“看報的興趣”。起初是一般的興趣,后來是讀上海報紙的國內要聞的興趣,再后來是國際新聞,及至副刊,乃至言論。)
2.文章講述了作者讀報的甘苦,他讀報的經(jīng)歷和方法對我們有什么啟發(fā)?你有喜歡或討厭的報紙文章、作者或電視主持人嗎?
(學情預測:這是一道探究題。同學們的答案肯定是豐富多彩的,主要引導他們談談自己閱讀的經(jīng)歷以及對自己的成長有什么啟示或者幫助。盡量要做到真實,按照實際情況來談,要談得具體些。)
三、從本周內在校園發(fā)生的重大事件中挑選一件,寫一篇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