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現代詩歌二首
作家與作品
1.食指
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文革”中因救出被圍打的教師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隊,1970年進廠當工人,1971年參軍,1972年在部隊患精神分裂癥。1973年復員,曾在北京光電技術研究所工作。1978年重新開始寫詩。他在“文革”中開始寫詩,《相信未來》曾被江青點名批判。其詩被朋友及插隊知青輾轉傳抄,廣泛流行于全國,影響深遠。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他也未停止創作。
“好的聲望是永遠找不開的鈔票,壞的名聲是永遠掙不脫的枷鎖。”(《命運》)這種哲學悖論般的詩句對北島影響很大。我們可以在北島的《回答》等詩中找到風格類似的句子。
食指早期的詩歌有一種對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絕望”的存在主義的精神(雖然他那時未必知道這個名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瘋狗》,可以說是漢語詩歌中絕無僅有的作品。那種對生存本體反思的哲學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某些作品相提并論。不可否認,他也寫了一些平庸之作,但只要我們想一想那是個一句玩笑話就可能坐牢的年代,也就應當給予理解甚至敬意。
郭路生在詩歌語言上繼承了杜甫、辛棄疾、關漢卿等詩人的偉大傳統,在中國新詩發展的路途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他的存在,印證了先哲的一句話:這個世界充滿苦難,但你們要努力去尋找幸福。
2.舒婷
當代女詩人,原名龔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碼鎮,生長在廈門。初中未畢業即到上杭山村“插隊落戶”。1969年開始寫作,其時,她的詩已在知青中流傳。1972年底回城后,當過多種臨時工:水泥工、擋車工、漿紗工、焊錫工。1979年開始在民間刊物《今天》發表詩作,同年在《詩刊》正式發表作品。1980年《福建文藝》編輯部對她的作品展開近一年討論,討論涉及到新詩的一系列根本性問題。1981年進入福建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現為中國作協理事、作協福建分會副主席,兩次獲全國性詩歌獎。1982年出版詩集《雙桅船》和《舒婷、顧城抒情詩選》,1986年出版《會唱歌的鳶尾花》等。這首詩發表于1979年7月,據說成詩卻早在1976年4月24日,寫于“四五運動”發生后不久。這首詩有著沉重的歷史感受,表達了一種希冀光明的痛苦。
思考與討論
一、《相信未來》表現出在動亂年代對充滿希望的未來的堅定信念,被評論家稱為是一篇“預言性”的詩歌力作。食指的詩反映了一代知青的心靈歷程。這首詩的上半部分形象生動、具體,詩意雋永蘊藉。試比較詩的上下兩部分在風格上有什么區別。
上半部分以形象委婉含蓄地傳達出作者樂觀向上的情感,給人以無限的遐想。下半部分直抒胸臆,把困惑與痛苦表露無遺。
二、從藝術上說,《相信未來》有一種真誠而樸素的力量。“灰燼的余煙”“凝露的枯藤”“凄涼的大地”“搖曳著曙光”“孩子的筆體”……請仔細揣摩這些詞語的深刻內涵。這些語匯中有無盡的悲涼與微弱的力量:灰燼的余煙轉瞬即逝,凝露的枯藤飽含滄桑,凄涼的大地了無生機。這些詞匯中有渺茫卻執著的希望:搖曳的曙光閃著希望,孩子的筆體充滿幻想。
三、《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善于從不為常人注意的平凡事物中發現美。如“
老水車”“礦燈”“路基”“駁船”等,這些精心選擇、新穎獨創的意象,幾乎難以在其他贊頌祖國的詩中找出。全詩共有四個意象群,通過它們的遞進組合,表達出詩人對祖國的熱愛。請找出這些意象,想象它們的形態,并體會它們的象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