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材分析
四.拓展探究——捕捉情感脈絡
《岳陽樓記》中,范仲淹以詩一般精練的語言,描繪了不同天氣中的洞庭景色,描述了遷客騷人的種種“覽物之情”——霪雨霏霏時登樓,感極而悲;春和景明時登樓,喜洋洋。景變則情變,在鼎湖山聽泉的過程中,音變則情變,作者的情感也隨著他所聽到的泉聲而不斷地變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樣變化發展的?請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畫一畫情感變化圖。
“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悵然、失望
頓生雀躍之心——好奇、探究
嬌態想起愛女——喜愛
如入清澈之境——輕快
尋泉——悵惘
品泉悟泉——陶醉
五.作業
1.背誦課文第5小節
2.“積累運用”和“閱讀理解”(一)
教后反思:
二、林中小溪
學習目標:
1、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林中小溪的特點,梳理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能通過朗讀和對語言的賞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顯示出的生命力量。
3、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作者由景而悟的人生信念。
4、通過對其他作品的閱讀,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并能有自己獨特的評價。
重難點分析:
1、“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顯示出的生命力量”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但是,對無形的感受,需要通過有形的朗讀或語言賞析表現出來。
2、學生能夠通過參考書或與其它同學的交流,獲得本文作者人生信念的認識,但是作者是如何由景悟理的過程,得通過老師的引導進一步明確,否則就只是簡單的背主題了。
3、普里什文的散文被稱為“俄羅斯語言的百草”。作品有其獨特的風格,作為初三學生,應該嘗試從一定的高度來評析課文,雖然很難,但可以從學習、借鑒他人的評論開始做起。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學習:
1、自讀課文,疏通字詞;
2、收集有關作者的介紹、評論;
3、嘗試閱讀一些作者的其它文章(文集)。
課堂學習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教師引導:
交通的發達已使我們失去了遠方。車輪滾滾,機翼轟鳴,傳說中的天涯海角只要數個小時便能抵達。但人們依然習慣于到遠方去尋找風景,去“回歸自然”。只是在萬水千山踏遍的豪情里,有誰想到過,就在我們生活的大地上,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與自然之間,還有那么多生動有趣的事情,有那么多優美的風景;又有多少人愿意將匆匆太匆匆的腳步停下來,做一個大地的閱讀者,去傾聽風聲、鳥鳴和蟲唧,去辨識樹木的年輪,去尋覓鴿群的蹤跡?在大地這本翻開的書頁上,前蘇聯作家米·普里什文作為一名大地閱讀者的先行者,留下了他的足跡和一批珍貴的自然文本。
2、請同學結合預習進一步簡單介紹作者。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再作適當的強調:他的作品主要是通過對大自然的詩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頌人的創造力。
二、整體感知課文
1、作者說:“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靈,那就去找一條林中小溪,順著岸邊往上游或者下游走一走吧。”請同學們在預習的基礎上再次輕聲朗讀課文,思考一下:作者要帶領我們去探訪的是怎樣的一條林中小溪?你從哪里看出來的?把你的思考結果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