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課《神圣的使命》教案
教學設計建議
建議用四課時完成本課。
第一目“理想之光,照亮征程”用兩課時完成;第二目“艱苦奮斗,實現理想” 用一課時完成;第三目“立志成才,報效祖國” 用一課時完成。
四課時的整體設計思路:
第一課時:理想之光,照亮征程(上)——學生懂得理想的含義、分類以及崇高理想對人生、對社會的重大作用。
第二課時:理想之光,照亮征程(下)——知道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了解共同理想與最高理想的辯證關系。
第三課時:艱苦奮斗,實現理想——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艱苦奮斗,理想的實現需要艱苦奮斗,實現共同理想更需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
第四課時:立志成才,報效祖國——青年學生應要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樹立遠大志向,選擇恰當的成才目標,為推動民族復興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學情分析
第1課時 理想之光,照亮征程(上)
教學目標
1.體驗崇高的理想是激勵人們前進的不懈動力。
2.通過學習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
3.知道理想的含義,了解崇高理想的作用。
教學重點
崇高的理想對人生、對社會的重大作用。
知識要點
★有關理想
(1)什么是理想:是關于未來的藍圖和設想,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實現可能性的,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
(2)理想的分類(按內容分):社會理想、道德理想、職業理想、生活理想。其中社會理想占主導地位,起核心作用
(3)理想的作用:a、是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前進動力;b、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
(4)理想實現的途徑——艱苦奮斗
教學方法及媒體準備
教學過程:
導入
猜猜他是誰?講述三則名人少年立志的故事片。請同學們說出故事片中的主人翁是誰
材料一:有位少年在青年時代就樹立了立志報國,獻身革命的理想。他在中學讀書時,同學稱他“身無分文,心憂天下”。19xx年他在長沙第一師范讀書時,全部的費用只有幾塊大洋,而1/3花在訂報上,鋪蓋和衣服非常單薄。他與同學提出三不談:不談金錢、不談身邊瑣事、在校期間不談戀愛。他認為改造世界對學問知識的需要太迫切了,一定要珍惜寶貴的青春,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有價值的事情上。
材料二:20世紀初沈陽一所小學。校長問同學們:“你們為什么讀書?”課堂上頓時寂靜無聲。聽了片刻,一個同學畢恭畢敬地站起來回答:“讀書為了尋求生路。”話音剛落,另一位同學說:“為了光宗耀祖!”這時,一位同學從座位上站起來。他,濃眉大眼,昂首挺胸,大聲回答道:“為了中華民族之崛起,騰飛于世界而讀書。”當時這位少年年僅12歲。
材料三:歌德巴赫猜想一直被看作數學王冠上的明珠。200多年前,有不少科學家試圖征服它,并因此耗費了巨大的精力,卻都沒有成功。有位中國少年上中學就暗暗立志摘取這顆明珠,他把它當作自己的事業和理想。他拼命積累知識、奮力演算難題,草稿紙裝了一麻袋又一麻袋。最后終于用自己的智慧和理想的合力,移動了數學群山,摘取了數學王冠上這一璀璨的明珠,發明了以他的姓氏為名的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