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政治上冊第1-7課復習教案
第一單元 在社會生活在承擔責任
第一課 公平、公正——人們永恒的追求
第1課時 我們向往公平
教學重點、難點: 良好的合作需要公平。公平有利于社會穩定。
[知識點講述]
1. 什么是公平?
答:公平意味著參與社會合作的每一個人既要承擔應分擔的責任,又能得到應得到的利益。公平要求對參與社會合作的每一個人都要實現權利和義務的對等和統一。
2. 社會公平的主要表現是什么?
答:社會公平主要表現為社會為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平等的權利和機會,并使每個人都能夠按自己的勞動和貢獻得到應得到的利益。
3. 維護社會公平對于社會穩定有什么重要意義?
答:①維護社會公平,能促進社會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會合作的不斷延續;②能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能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社會矛盾,減少或避免社會沖突,有利于社會的長治久安。
[突出重難點練習]李偉是班上的宣傳委員,一次學習舉行板報比賽,李偉主動要求負責出板報。但放學后,他把出板報的工作推給了同學,一走了之。其他同學很好地完成任務,板報獲得一等獎,李偉也因此獲得“優秀宣傳委員”稱號,受到表彰。
請回答:(1)李偉受表彰公平嗎?(2)你是怎樣理解公平的?維護社會公平有什么意義?
參考答案:(1)李偉受表彰不公平。
(2)第一,公平意味著參與社會合作的每一個人既要承擔應分擔的責任,又能得到應得到的利益。公平要求對參與社會合作的每一個人都要實現權利和義務的對等和統一。
第二,維護社會公平,能促進社會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會合作的不斷延續;能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能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社會矛盾,減少或避免社會沖突,有利于社會的長治久安。
第2課時 為正義高歌
教學重點、難點: 分清生活中正義和非正義行為;正義和非正義行為的后果;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
[知識點講述]
1. 正義行為的劃分標準是什么?
答:凡是有利于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有利于維護公共利益和他人正當權益的行為,都是正義行為、反之,就是非正義行為。
2. 做人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實施正義行為,不做非正義的事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3. 實施正義行為和非正義行為分別有什么結果?
答:正義行為應該得到政府、社會及人們的贊揚和支持。非正義行為必然遭到道德譴責和法律制裁。
4. 怎樣做有一個有正義感的人?
答:①要為人正直;②尊重和遵守制度、規則和程序,是一個現代人應有的品格;③按照正義標準對人對事、做人做事,違反正義標準的事堅決不做,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的集中表現;④不傷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權利是正義的最起碼要求。故意傷害他人身體乃至生命是最嚴重的非正義行為;⑤在日常生活中,有正義感的人應當鄙視不正當的手段多的利益的行為和逃避規則約束的行為。
5. 遇到非正義行為發生時應怎樣做?
答:當遇到非正義行為發生時,對實施非正義行為的人要進行積極的勸說和制止,必要時以自己的勇敢和機智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突出重難點練習]
某中學初中生林林放學后,在校外遭到幾名社會青年的勒索。這幾名社會青年強行將林林身上的錢收走,并要求他每周一放學后都要在校外指定的地方交30元錢。林林又怕又生氣,找同學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