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政治復習學案1-5課(精選2篇)
九年級政治復習學案1-5課 篇1
“20分鐘 展示交流質疑、訓練點撥提高”環節
一、重點分析1、如何認識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只有一個,它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原因:①現階段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例:發達國家與我國人均國民平均收入)
②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舉例:發達國家與我國受教育的程度與狀況)
③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完善(教師講解,但不十分展開)含義:①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是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還不發達。(教師簡要解釋)
②初級階段起始時間: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起,到本世紀中期(需一百年左右的時間)2、為什么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原因:①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從根本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②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③才能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3、關于一國兩制這一方針的正確性的理解是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和平統一的基礎綜合國力的提高是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根本原因
二、背誦知識點
四、質疑問難
生自主學習
“10分鐘當堂檢測、反饋、矯正”環節
當堂檢測題:(1)社會主義建設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堅持( )一、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量發展生產力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四、堅持黨的基本路線 2、辨析:主要實施民族區域自主政策,就是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和睦團結。3、探究:調查社會中不穩定因素,提出解決辦法。
課堂評價小結
課后
作業1、繼續背誦本課知識點。2、第三課對應檢測卷。
教后
反思第 4章(課)第 節 了解基本國策和發展戰略 第 1 課時 總第 4個教案
教學
三維
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必須實行對外開放;了解我國的人口國情和實施計劃生育的必要性;我國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及總體形勢;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教育對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的重要作用;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戰略。
過程與方法提問、背誦、練習
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開放的胸懷,增強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具有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珍惜資源的情感。
教學重點我國面臨的嚴峻的人口形勢和環境問題
教學難點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
教具學具小黑板
教學設計 預習作業整理本課知識點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過程
思考與調整
活動內容
師生行為 “15分鐘溫故、自學、群學”環節
5、課堂預習、整理知識點五、對外開放和獨立自主的關系六、我國人口特點,計劃生育的意義七、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及要求八、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九、我國的環境問題的表現,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生整理、師歸納
“20分鐘 展示交流質疑、訓練點撥提高”環節
6、重點分析1、對外開放和獨立自主的關系 根本基點、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正確對外開放、作用可以增強獨立自主的能力。
在對外開放過程中,需要正確處理各種關系,比如“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關系,“獨立自主、自創品牌”和“對外開放、全面引進的關系”等。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任何時候都不能依靠別人搞建設,必須始終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作為自己發展的根本基點。但是,又必須打開大門搞建設,善于借鑒和利用國外的有益經驗,把對內搞活和對外開放結合起來,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
總之,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既要積極敞開國門又要維護自身安全,既要借鑒、吸收一切先進的東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東西。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2、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1>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教育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一個民族根本的事業。)②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從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關鍵要把教育事業搞上去,教育上去了,科技進步了,經濟發展才會有強大的后勁
3、我國的環境問題的表現,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① 污染物排放總量還相當大;
②工業污染治理任務相當繁重,城鎮生活污染比重明顯增加;
③ 水質,土質污染日漸突出,影響人體健康和產品出口;
④ 水土流失嚴重,荒漠化加劇。
注意點:①決不能走破壞環境和浪費資源的路來發展經濟;
② 只有保持環境,才能使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順利實現。
7、背誦知識點
四、質疑問難
生自主學習
“10分鐘當堂檢測、反饋、矯正”環節
當堂檢測題:3、對外開放是( )(2)我國的立國之本 b、長期國策 c、改革建設主要條件 d、社會主義重要特色2、簡答:人口現狀有哪些基本特點?實施什么國策?意義何在?3、辨析: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要做好環保工作。
課堂評價小結
課后
作業1、繼續背誦本課知識點。2、第四課對應檢測卷。
教后反思
第 五 章(課)第 節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第 1 課時 總第5 個教案
教學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具有把握中華文化基本特點的能力;具有感受中華文化特別是民族精神巨大力量的能力;以實際行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特別是民族精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提點、背誦、練習
情感態度價值觀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覺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
教學重點
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及作用。
教學難點
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及作用。
教具學具
教 學 設 計
預習作業
整理本課知識點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過程
思考與調整
活動內容
師生行為 “15分鐘溫故、自學、群學”環節
4、預習,整理知識點1、中華文明為什么能源遠流長? 2、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特點、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3、什么是民族精神?4、為什么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生歸納整理
“20分鐘 展示交流質疑、訓練點撥提高”環節
“20分鐘 展示交流質疑、訓練點撥提高”環節
1、知識回顧
①中華文明為什么能源遠流長?
一個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②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特點、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大花園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不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人類的進步和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③與時俱進的傳統文化作為傳統道德的精華,中華傳統美德具有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品質,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發展,其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 ④什么是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⑤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有一種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為什么?因為一個民航組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質,堅定的民族志向,遠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偉業,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中華民族的偉大的民族精神的地位:是中華民族生命肌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2、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不解力量之源
(4)、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
新時期: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
(5)民族精神我傳承
☆為什么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1)、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2)、面隊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歷史使命,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有責任、
有義務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3)、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即使中華民族精神的蘊涵更加豐富,又使民族精神在保持優秀傳統的同時更具有現代氣息和時代風貌。
☆如何傳承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怎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談談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1)、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不斷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內容。(2)、我們要不斷增強改革開放以來所形成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求知精神、服務精神、開拓創新精神等等,使民族精神在保持優秀傳統的同時更具有現代氣息和時代風貌。(3)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來,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共同譜寫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體會:(1)、要立足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只有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才能:a、明確傳統文化中哪些應該拋棄,哪些是該繼承的,該從哪些方面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b、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在于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2)、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a、經過五千多年的歷史,中華民族創造了令世人驚嘆的燦爛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寶庫,孕育了極富有生命力的優良傳統。b、只有從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優良傳統中吸取營養,才能陶冶情操,塑造民族性格,使民族精神得以代代相傳。
(3)、要正確面對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a、面對經濟全球化趨勢,我們既不能因為它帶來機遇而喪失警惕,更不能因為它帶來挑戰而畏縮不前。b、任何時候的民族精神都不是從溫室里培養出來的,而是在風雨中經受磨煉而不斷發展的。c、只有大膽地吸收其他民族的優良文化成果,吸取其他民族的長處,中華民族精神才能不斷發揚光大。
3、質疑問難
4、背誦相關知識點
師分析
生提問,師解答
背誦
“10分鐘當堂檢測、反饋、矯正”環節
當堂檢測題:
8、民族精神的內容很豐富,就你最有感觸的一個方面,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說說你該怎么做?
9、閱讀古詩:“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說說它出自何處?大意是什么?體現了中華民族怎樣的傳統美德?它告訴我們在新時期應怎樣做?
3、請你說說中華文明有哪些獨特的文化?(不少于三個)
課堂評價小結
課后
作業十、繼續背誦第五課內容十一、完成對應檢測
九年級政治復習學案1-5課 篇2
第 一 章(課) 我對誰負責 誰對我負責復習教案 第 1 課時 總第 1 個教案
教學
三維
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責任的含義及來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會身份而負有責任,懂得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負責。
過程與方法提重點、背知識、做練習
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勇于承擔責任,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教學重點責任與角色的關系。
教學難點承擔責任與不言代價和回報的關系。
教具學具小黑板
教學設計
預習
作業
整理本課知識點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過程
思考與調整
活動內容
師生行為 “15分鐘溫故、自學、群學”環節
一、學生預習,整理知識點。
1、責任的含義
2、責任的來源
3、人因不同社會身份負有不同的責任
4、負責任的表現
5、不負責任的后果
6、承擔責任的回報
7、承擔責任的代價
8、自愿選擇責任的態度
9、不自愿承擔責任的態度
10、承擔責任的意義
生展示
師歸納
“20分鐘 展示交流質疑、訓練點撥提高”環節
二、重點分析
1、 責任的概念 應該做什么
不應該做什么
2、責任的來源(八個方面)
舉例分析:
(1)醫生的主要責任是治病救人。這個責任來自:
職業要求、法律規定、道德原則。
(2)父母親的責任是撫養教育子女。這個責任來自:法律規定、道德原則、傳統習俗。
3、履行責任對于他人的好處:
(1)安全性(2)有效性(3)合作性 (4)社區精神
4、履行責任對于自己的好處:
(1)獨立性
(2)自尊心
(3)被接受和認可
(4)獲得知識技能和經驗
5、履行責任的代價:
時間、精力、金錢、受責備、受處罰等。
6、履行責任的回報:
物質方面
精神方面:如:良好的自我感覺、他人的贊許、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
7、關于責任沖突
沖突時著重分析的幾個因素:緊迫性、相對重要性、時間要求、可用資源、利益與價值觀。
三、質疑問難
四、背誦重要知識點
師生舉例說明
師生舉例分析
生討論
師歸納
生討論
師歸納
生提問題
生交流解答
師歸納總結
生自主學習
“10分鐘當堂檢測、反饋、矯正”環節
當堂檢測題:一、選擇題:1、作為學生不該逃課,不該闖紅燈。從這些方面看責任是( )a.一個人應當做的事 b.一個人不該做的事c.學生做的事 d.所有人的事2、歌德說:“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這句話說明的道理是( )a.索取是不應該的 b.奉獻是為了索取c.奉獻精神是社會責任感的集中表現d.奉獻就是不要任何回報二、案例分析 小剛的車子在校車棚里因未上鎖而被竊了,分析誰該對此事負責?如何解決?對你有何啟示?三、辨析題 責任=代價+回報
檢測
點評
課堂評價小結
課后
作業1、背誦本課知識點;2、《當》長試卷對應練習。
教后反思
第 2章(課)第 節 在承擔責任中長大 第 1 課時 總第 2個教案
教學
三維
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到集體和個人的關系;知道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集體應充分尊重和保護個人利益,個人更應該關心和維護集體利益,關愛集體,人人有責。
過程與方法提問、背誦、練習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愛集體和社會的責任感和道德情操;樹立責任意識;體驗團結就是力量的自豪感和快樂。
教學重點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慎重許諾,堅決履行諾言
教學難點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慎重許諾,堅決履行諾言
教具學具小黑板
教學設計 預習作業整理本課知識點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過程
思考與調整
活動內容
師生行為 “15分鐘溫故、自學、群學”環節
三、課堂預習、整理知識點1、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2、責任心究竟是什么?3、關愛集體的表現4、公民為什么要承擔關愛社會的責任?5、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意義 是什么?
生整理、師歸納
“20分鐘 展示交流質疑、訓練點撥提高”環節
四、重點分析1、 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集體離不開個體,個體也只有緊緊地依靠集體,才能有無窮的力量。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維護集體利益,個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個人利益是集體的責任,而集體利益是集體中每個成員努力的結果。因此,集體應充分尊重和保護個人利益,個人更應該積極關心和維護集體利益。2、責任心究竟是什么?是指個人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和家庭,對國家和社會所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性、教育性業務。如保衛國家是公民的業務、是戰士的業務。3、承擔責任與健康成長 角色變換承擔責任不同
五、背誦知識點
六、質疑問難
生自主學習
“10分鐘當堂檢測、反饋、矯正”環節
當堂檢測題:7、“位卑未敢忘憂國”是作為( )責任3、學生b、朋友c、普通公民d、社會成員2、簡答:為什么積極參加公益活動?你的體會。3、辨析:社會責任是孤立存在的
課堂評價小結
課后
作業(3)繼續背誦本課知識點。(4)第二課對應檢測卷。
教后
反思 第3章(課) 認清基本國情 第 1 課時 總第 3個教案
教學
三維
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掌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知道我國現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國家的根本任務;知道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及其核心內容。四項基本原則的含義及其重要地位;改革開放的重要性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
過程與方法提問、背誦、練習
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提高關心和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自覺性,并能在現實生活中自覺尊重少數民族,維護民族團結。
教學重點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教學難點對外開放和獨立自主的關系
教具學具小黑板
教學設計 預習作業整理本課知識點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過程
思考與調整
活動內容
師生行為 “15分鐘溫故、自學、群學”環節
一、課堂預習、整理知識點
1、如何認識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
2、為解決主要矛盾的我國現階段的根本任務是什么?3、正確認識現階段的階級矛盾。4、黨基本路線的基本內容。5、為什么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6、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是什么?如何維護民族團結?7、關于一國兩制這一方針的正確性的理解
生整理、師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