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的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
在《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伴奏下,教師走上講臺。
展開
教師:這是一首大家都熟悉的經典老歌.不知大家是否算過,從出生到今天.我們已在這個世界上存續了多少天?在生命中的每一天,你又是如何度過的呢?請看你們的同齡人小凱一天里的生活片斷。
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個◎第一個◆第二個◇的問題。
教師:小凱所做的這些小事是在創造人生價值嗎?為什么?
學生:略。
教師:小凱所做的這些事,看似小事,但卻是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悄,其身上體現出的尊老愛幼、關心幫助同學、熱愛勞動、專心學習的精神,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今天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應大力提倡的。因此,小凱所做的這些小事不僅是在創造自己的生命價值,也是在為社會創造價值。
(一)實現人生價值,要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教師:你認為,在我們的日常學習生活中,要創造人生價值,還可以和能夠做哪些事情?
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個◎第一個◆第三個◇的問題.
教師過渡:有人認為,過去有很多英雄人物文化水平不高,卻仍然很好地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因此,我們不應該把過多的時間用來上學讀書,而應該早點工作,既可以減輕家庭的壓力,也可以盡早為社會做貢獻,也有人認為,現在的學習壓力很大,考高中、考大學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我們應該集中精力學習,不應該出去打工。
對這兩種看法,你們有何見解呢?請同意第一種觀點的舉起你的左手,同意第二種觀點的舉起你的右手。
步驟一:辯一辯
辯題:正方中學生要實現人生價值,就應集中精力在校學習
反方中學生要實現人生價值,就應盡早進人社會工作
活動要求:將全班分成兩大組,一組為正方,一組為反方。給各組5分鐘的自由討論時間,然后各組選出3個學生代表本組和對方組進行5分鐘的自由辯論,在規定時間內,本組的其他成員也可做適當補充。看哪一個組的論據充分,說理清楚,辯駁有力。
正方:(1)人生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任務不同,中學時期是人生學習和發展的寶貴時期,學習應該是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今天掌握好本領才能在明天創造更多更好的價值。(2)當今社會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沒有堅實的知識基礎,即使進人社會也不會適應社會的需求,也難以真正實現生命的價值,甚至還可能成為社會的負擔。(3)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經濟和科技實力的竟爭,而經濟和科技實力競爭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培養又在于教育,因此,只有我們能夠安安心心在學校學好本領,未來的我國才能夠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優勢。(只要言之有理皆可)
反方:(1)中學生已經具備了基礎的文化知識和自學能力,已經能夠勝任社會的大多數工作,何況還可以一邊工作一邊根據現實需要進行選擇性學習。(2)我國絕大多數中學開設的多是針對高考的理論較強的知識,與現實社會要求有些脫節,因此,再集中在學校學習是資源浪費。(3)我國目前的義務教育只有九年,進人高中特別是上大學后學習費用將越來越高,盡早進人社會工作,既可以盡早減輕家庭的經濟壓力,還可以盡早回報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只要言之有理皆可)
教師:刀光劍影,唇槍舌劍,好精彩的一場智力戰斗。其實,這個辯題不僅僅是我們今天課堂上的即興之作,在我國廣大農村,這確實是很多初中學生甚至小學生面臨的現實辯題.其實,客觀地講,那種“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習方式是不可取的,但認為“只要上了幾年學、會看報寫字、會算點賬就足夠了”的觀點也不對;過去認為不識字的人才算文盲的觀念已不適應現實的需要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怎樣給新世紀的文盲標準定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