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新授:
二、聚落與環境
多媒體顯示:《聚落的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說一說:聚落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學生回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適于耕作。自然資源豐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小結:聚落大多選擇在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學生思考:人們為什么選擇自然條件較優越的地區作為聚居地?
多媒體顯示圖片:觀察幾幅圖片的景觀一樣嗎?由此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很大各民族的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不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建筑外貌,建筑材料各異。
方法設計:觀察圖片,分析、思考,得出結論。
承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在不斷增加,由此聚落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學生活動,設計如下:
(1) 指導學生讀圖4.23、圖4.24,討論各圖所示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2) 在討論的基礎上,完成下表:
北極因紐特人冰屋 當地的氣候特點 民居建筑特點
我國黃土高原窯洞
云南西雙版納傣族竹樓
方法設計:分組交流,完成表格。
三、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閱讀課文,結合所見所聞,講一講:聚落的發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現?
歸納:占地面積越來越大,建筑物越來越來多,道路越來越完善,但也留有遺憾。
思考:留有什么遺憾呢?
學生回答:傳統民居越來越少。
學生朗讀:《閱讀材料》從而加深認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問題如下:
1、 為什么在聚落發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有特色的傳統聚落和民居?
2、 關于北京城市建設中四合院的問題,有幾種觀點和看法,你是怎樣認識的?
(!)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要完整地保護下來,不僅是保護老房子,
而是保護一種優秀文化傳統。
(2)隨著人口的急劇膨脹,住房緊張,干脆拆掉。
(3)開發者可以拆了再照原樣重建
歸納: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不加以保護,將導致無法挽回損失。
方法設計: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拓展思維。
課堂練習:多媒體顯示本節練習題目
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要懂得,傳統聚落不僅是古老建筑,同時也是一種優秀文化傳統。要給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