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儀和經緯網》說課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空間觀念。
2.經線與緯線
教師展示“經線與緯線填充表格”,全班分成兩大組,一組探究經線的問題,一組探究緯線的問題,各小組發言人在講臺上用經緯網模型介紹本小組的結論,師生共同明確問題的答案。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表格的引導下自主探究問題,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增強地理學習能力。
3.半球的劃分
教師創設問題情境:⑴兩條相對的經線可以組成一個大圓圈,叫做經線圈。任何一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分為兩個均等的半球。你認為哪一個經線圈最適合作為劃分東西兩個半球的分界線?為什么?⑵如果我們要利用一條緯線把地球平均分為兩個半球,選擇哪條緯線作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最為合適?為什么?學生發表意見后,教師利用課件演示動畫“南北半球的劃分”“東西半球的劃分”,進而提出問題:為什么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不是以0°及180°所組成的經線圈,而是以20°w和160°e?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演示化難為易,通過問題探究,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4.高、中、低緯度的劃分
展示“高、中、低緯度分布圖”,讓學生上臺用鼠標拖動備選答案(高緯、低緯、中緯各兩個)到圖中正確的位置上,如拖動的位置錯誤,備選答案則自動回到原處。
設計意圖:利用交互式課件,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5.經緯網
教師利用經緯網模型講述經緯網的概念,課件展示“班級座位表”,讓學生明確如何用排、行確定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然后給排、行填上相對應的緯度及經度,使學生知道可用相對應的緯度及經度確定一個點的位置,然后開展以下游戲活動。
⑴教師念出經緯度,請位于此位置的同學站起來。
⑵依次請位于以下位置的同學站起來:東半球、西半球、北半球、南半球。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東半球。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
⑶分別請位于低、中、高緯度的同學站起來。
設計意圖:讓學生親自體驗,親自實踐,化難為易,寓教于樂,使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突破學習難點。
游戲后,教師創設如下問題情境:xx年12月26日,印尼蘇門答臘島西北近海(北緯3.9度、東經95.9度)發生了8.7級強烈地震,地震引發了海嘯。這次海嘯波及東南亞和南亞數國,奪走了30萬人的生命,引起了全世界的震驚和同情。為表達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友好情誼,幫助災區人民抗災自救,中國政府決定向印度等受災國提供總金額為2163萬人民幣的緊急救災物資和現匯援助,截至xx年4月15日,我國內地民間援助印度洋災區捐款累計達2.8億元。請學習小組查找小地球儀,合作完成:找出此次地震的位置,讀出印度洋海嘯中影響較為嚴重的城市科倫坡、班達亞齊的經緯度。
設計意圖:聯系時事熱點,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㈢總結:
利用毛線、作物的秸桿制作經緯網模型,同桌同學利用自制的經緯網模型,一人報經緯度,一人指出其位置。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小制作中運用前面所學知識,是對所學知識的總結與深化。
緯線和經線填充表格
緯線
經線
形狀特征
指示方向
長度的分布
標度的范圍
度數的變化規律
相同度數的區分
零度線的確定
數量特征
班級座位表及相應的經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