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自然環境和人口分布
第三課 自然環境和人口分布
【建議討論的問題】
•如何創設教學環境讓學生了解自然環境的內涵和現實意義?
•如何讓學生認識自然環境和人為改造之間的關系?
•如何激勵學生查找資料和表述資料?
•如何將鄉土資源和課本教材結合在一起?
【案例描述】
歷史老師的挑戰
新學期又到了,仔細翻看著拿到的課書,湯老師遇到了新的難題。似乎歷史的痕跡太少,而地理的專業性太強,這對一名歷史專業教師來說無疑是一次新的挑戰。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該如何上好這一堂課呢?湯老師坐在辦公桌前思索著……
學生的準備
學生們也在為上好這節課而忙碌著……
視覺的沖擊
上課的鈴聲響起,湯老師走進了熟悉的課堂,看著一張張熟悉的臉,先前的緊張和不安頓時消失了……
簡單的開場白之后,湯老師放了一組事先準備好的資料片段:這里有黃土高原的窯洞、北美洲因紐特人的雪屋,有南美洲的熱帶雨林、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哈爾濱的雪地,有奔騰不息的長江水、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有南極洲的企鵝、可愛的大熊貓、澳大利亞的袋鼠……
學生一下子激動起來,教室里有了一些小小的騷動。但伴隨著屏幕上問題的出現,教室里又恢復了寧靜。
“你看到了什么?”
“雪山、沙漠、大江……”,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著。
“高原、盆地形容的是什么?”
“熱帶雨林地區的溫度如何?而雪地里的氣溫呢?”
“黃土高原,顧名思義它的土壤類型屬于黃土?那么,大家知道我們這里的土壤又屬于什么呢?”
有了上一個學期的知識積累,學生們輕松的回答著。
這下又輪到湯老師出場了,她委婉地說道:“地形、氣候和土壤都是自然環境的組成因素,當然除了這三個方面之外,還包括水文、生物等自然因素。
師生間的交流
接下來屏幕出現的是:五種地形的素描圖和等高線圖。
湯老師望著學生們,問到:“從圖上看,人類主要聚居在哪些地方呢?”
“小河邊!
“比較空的地方!
“地勢比較平坦的地方!
“海拔較低的地方。”
湯老師又問:“為什么分布在這些地區呢?”
“離河近,取水方便,還可以到河里去捕魚,如果旁邊有農田的話還可以用來灌溉農田,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如果發生火災,還可以緊急救火。”學生的回答雖有些稚嫩,卻透出智慧的光芒。
“海拔高,比較冷。”
湯老師告訴大家,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區,由于空氣稀薄,很少有人在那里居住。
“那么,沙漠地區比較熱,適合人類大規模居住嗎?”
“不能!
“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因為沙漠地區的氣溫太高,人類不能適應,而且沙漠地區下雨的時間不多,比較干旱,大部分地區不適合農業生產!
“回答的太好了”,湯老師及時的給予了表揚。
問題還沒有結束,湯老師又拋出了疑團:“既然干旱的沙漠地區不適合人類的大規模聚居,那么,能不能聚居在雨量充沛的熱帶雨林地區呢?”
“老師,不行的!憋@然,有同學很著急!拔抑溃趤嗰R遜河流域的熱帶雨林地區,有很多毒蛇,還有食人蟻,太危險了。”
“那么什么地區最適合人類大規模聚居呢?”
“溫帶地區”……
又到湯老師做總結的時候了。她告訴學生:氣溫的高低、降水的多少、土壤的好壞、地形的差異、河流的遠近、流量的大小使地球上呈現出不同的自然景觀特征,當然也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