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自然環境和人口分布
課堂在延伸
下面的活動我們按老規矩,分組進行。各組來介紹一下我們蘇州的自然環境特征。
為了榮譽,各組的成員們都在做最后的準備……
“蘇州西臨太湖,北面是長江,東部離東海很近,此外還有陽澄湖、金雞湖等湖泊。水文狀況很好,有利于農業的發展,也是一個很適合人居住的地方,四季分明,氣候溫潤……”
“第一組的介紹很不錯”,湯老師評價著。
“蘇州地勢平坦,平均海拔僅3~5米,屬平原地形。土壤為適宜水稻生長的肥沃的水稻土,這使蘇州的農業比較發達……”
第二組也有所側重的介紹了蘇州的自然環境特征。
……演說還在繼續……
展示你的實力
湯老師的問題又來了。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發現城市的規模擴大了,而同時農田的面積減少了;經濟發展了,廠房增多了,污染嚴重了,空氣質量下降了;路多了,河少了,某些綠化被破壞了……
人類在改造自然環境的過程中既促進了生產,也改變了自身的生活環境,但同時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破壞。那么,你認為,改造自然環境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贊成利大于弊的舉左手!”
“贊成弊大于利的舉右手!”
“你的理由呢?”
同學們各執一詞,全班迅速分為兩個派別,各說各的理,氣氛異常激烈。
一場小型的辯論會開場了……
【案例反饋】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對《歷史與社會》這門課程的特點和學習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適應。但是,學生也面臨著新的問題——地理的專業性知識含量在逐漸提高,如何將較為專業的知識點深入淺出的表述出來,如何將書本和現實結合起來,如何達到知識和能力的雙豐收,是這節課努力的目標和成功的所在。
此外,這節課在選材上做了一些大膽的嘗試,側重于對鄉土資源的利用。從學生身邊發生的事、看到的景入手來探討蘇州的自然環境問題,無形中提高了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而關于“改造自然環境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的辯論則把理論和現實的碰撞帶進了課堂,既是鞏固知識點的良方,又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利劍。
§2 人口的分布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教學設計】
1、 充分利用地圖資料,知道世界人口分布的特點,使學生學會分析人口分布特點的原因。
2、 重點分析我國人口分布的特點和原因。
3、 結合書上的“活動區”,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對知識的拓展能力。
4、 利用練習,進行知識的鞏固。
【教具準備】
地圖冊、自制幻燈片
【教學方法】
讀圖指導法、啟發式
【板書設計】
一、 世界人口
1、 分布特點
2、 原因
(1) 自然環境
(2) 社會因素
3、 稠密地區 最稠密:南亞、東南亞、中國東部、朝鮮半島和日本
第二密集地區:西歐
第三密集地區:美國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周圍
4、稀疏地區
二、 中國的人口分布
1、 特點:不均衡
2、 人口地理界線:黑河——騰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