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三國鼎立
諸葛亮為輔助劉備實現興復漢室,統一天下奮斗了一生,強調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風亮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表現。
③孫吳開發和經營江南一是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二是南北人民的共同開發促進了民族的融合;三是派衛溫到中國臺灣,密切了大陸與中國臺灣的聯系。
認識:經過東漢末年軍閥混戰與兼并,終于形成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與東漢末年的混亂相比,三國鼎立有利于當時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是歷史的進步。
應該看到:由于三國統治者都比較注意各統治地區內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穩定,與東漢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慘象相比 ,確實是歷史的一個進步,符合人民渴望社會安定的要求;由于當時的政治、經濟等原因,曹、劉、孫三個政治勢力誰也無法馬上統一全國,但三國鼎立的局面確實是走向全國統一的過渡環節。
(以上內容主要來源于教師用書)
〖教學實錄〗
第一課時
〔復習舊課〕(約2分鐘)
師:今天,我們將學習第四單元分――《政權分立和民族大融合》,現在請同學們讀一下導言的內容: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由大一統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統的重要時期。民族大融合以及經濟的恢復發展,特別是南方經濟地位的上升,為中國歷史注入新鮮血液,促使隋唐社會氣象煥然一新。(強調以上幾個黑體字,要求學生標出來)
現在我們繼續學習新課,請同學們將書翻到:
第15課 三國鼎立
(板書,以下綠色黑體字為板書內容)
〔閱讀教材〕(約10分鐘)
三國的歷史相信是大家最熟悉的一段歷史,下面給同學們10分鐘時間,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看書時用筆標出你認為應該掌握的內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內容,看完書之后,我會要求大家合上書本,回顧你記憶中的本課內容。
〔合書布點〕(約10分鐘)
△采點布點 學生閱讀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學講述教材內容,然后由其他學生補充。強調當有同學講述時,其他同學要注意聽,不得隨便插話,如有不同意見,必須在他人陳述完之后,舉手發言。教師根據學生講述的內容采點、布點(板書)。
(東漢末年 黃巾大起義 軍閥混戰 董卓 名存實亡)
官渡之戰:北方統一 赤壁之戰:三國鼎立 魏蜀吳
曹操 北方 挾天子以令諸侯 唯才是舉 屯田 亂世之英雄
劉備 荊州→兩湖地區、四川
諸葛亮治蜀:經濟、民族、軍事(成都平原、屯田、都江堰、木牛流馬;南中八郡、孟獲;五次北伐、五丈原、)
孫權 江東→完全擁有(荊州、揚州、交州、廣州)
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江南經濟的長足進步
山越人、
230年,孫權派衛溫到夷洲(今中國臺灣)第一次
說明:
學生述點時,能講出許多故事,這里我強調要圍繞教材來探討問題,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就不要說了,希望同學們多提出自己的問題。想來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讓學生提出問題,也太為難學生了。只有一個同學提出“孫權稱王與稱帝有什么區別?”
絕大多數同學們都知道點曹操、劉備、諸葛亮的故事。對后面魏、蜀、吳三地區經濟的發展沒有多少同學注意到,這不是他們感興起的問題。這部分提到最多的是“七擒孟獲”。
△布點小結
通過同學們的講述,我感覺到大家對歷史還是比較有興趣的,對三國的歷史也相當的熟悉,特別是對曹操、諸葛亮大家說的比較多。但大家在閱讀之后,沒有注意本課的重點,曹操為什么能統一北方,赤壁之戰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