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教學重點〗
通過參與式學習,生成自己的新知識,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方法〗
參與式學習法,調查了解法,討論法。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而初一學生剛剛接觸歷史,如果教師過多挖掘理論,學生將難以接受。因此,對本課內容的處理,要深入淺出,講現象,淡化理論,只讓學生對歷史現象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七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對理論性的內容難以接受。針對本班大部分同學來自農村、對小農具比較熟悉的特點,讓學生深入生活了解自己身邊的世界,并從中去吸取知識。
本教案設計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獲取新知識,把學習融入生活。對本課基礎知識的掌握只作為一種知識儲備,而重點放在學生課上課下的參與過程,教師從過去的主導者轉化為平等的參與者。在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中,改進學習方法,學會討論,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在合作參與過程中獲取新知識,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并使之成為自己的學習品質。
〖板書設計〗
石器
骨器――――鐵農具――個體農耕成為可能
銅器
完全人力 人力牛耕――個體農耕成為可能
“工作則遲,分地則速”
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爭取政治權力進行變法――商鞅變法
現實――歷史――現實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作業
收集農村小型手工農具的種類,選擇一兩件,繪成簡圖。
收集2001年我國具有世界影響的重大事件。
講授新課
教師導課:同學們,歷史的車輪已駛入21世紀,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生產工具的進步已進入智能化時代,但我們生活中還隨處可見一些簡單的手工農具。下面請同學們把收集到的農具用簡圖展示。
展示農具:每個同學先在組內展示,然后每組推選兩件,在全班展示(用多媒體進行展示)并對簡圖進行解說;教師將自己準備的農具簡圖參與全班展示;推選最具代表性的農具――鋤頭、鐮刀;說明其制作材料。
教師設疑:對鐵工具進行分析。說明在鐵工具出現以前,人們使用的工具情況,把這些工具與鐵工具進行比較,突出鐵工具的優點及其作用。(這部分內容可分組進行討論,將各組討論的結果書寫在教師為每組準備的大白紙上,在班上交流)
石器:粗糙、不精細、硬度不夠
骨器:硬度不夠,不耐用
銅器:太珍貴,硬度不夠
鐵器:蘊藏豐富,質地堅硬,便于制作工具
明確鐵器的廣泛使用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
教師導課:請同學們借用書上一句話來概括鐵工具出現以前,人們勞動的情況,引出“千耦其耘”,再回到鐵工具分析,從主客觀兩方面說明鐵工具的出現對生產的影響。(這段分析從奴隸主的愿望、奴隸勞動的熱情二者之間矛盾的解決為突破口)
教師小結:從石器、骨器、銅工具到鐵農具的發明和使用是生產工具上的革命,從完全的人力耕作到牛耕是農耕動力上的革命,這就使個體農耕成為可能。“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的社會現象又促使個體農耕成為現實,奴隸轉化為農民,奴隸主轉化為地主。新興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教師小結:
石器
骨器――――鐵農具――個體農耕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