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銅器
完全人力 人力牛耕――個體農耕――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工作則遲,分地則速”
教師導課(提問):為什么這一時期稱為戰國?怎樣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運呢?改革之路走得最成功的是哪一次呢?
教師導學:為了更好地展示商鞅變法的史實,請同學們自由選擇角色,進行辯論。
秦孝公:發布招賢令
商鞅:陳述改革的背景,必要性和具體措施
反對派:陳述維護奴隸制,阻止變法的理由
教師作為主持人,主持辯論,引導學生認識到只有破舊立新才能發展經濟,才能富國強兵。
辯論結束后,由秦孝公和商鞅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再讓學生自己總結變法的作用)
由教師用多媒體顯示:秦國從公元前356年開始變法,內容如下:
編制戶口,加強刑罰;獎勵生產;獎勵軍功;承認土地私有;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
此法推行,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為兼并六國打下基礎。
教師:從秦國的商鞅變法中表現出來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精神,一直激勵著后世的政治家,而且這種改革創新的精神也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所必需的。請同學們穿越時空,聚焦當今的中國,請大家把收集到的2001年我國具有世界影響的重大事件展示出來。
選出三件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北京申奧成功;中國男足沖進世界杯;中國加入wto。
這些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例證。
教師總結
同學們,歷史和現實同時在我們的課堂上展開,我們親歷了秦國的商鞅變法的成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感受到了開放的中國正在騰飛,我們應該牢記,改革和創新精神是推動時代前進的巨大力量,我們應該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
自我測評
填寫關于商鞅變法的表格。
建議
。ń處熍c學生互相反饋信息,使每個同學都能與老師平等交流)
教師建議:寫一篇有關商鞅變法的歷史小論文;有設計愛好的同學,改進或設計簡單農具。
學生建議:可以是作業建議;可以是對教學設計的不足之處,提出修改意見;可以提出自己獨特的創意。
【教學案例2】
第8課《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制工具、鐵犁、牛耕等生產工具的使用情況,理解先進的生產技術在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過分析理解“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的社會現象,認識到封建生產關系比奴隸制更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重要內容機器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為什么會取得成功,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在了解人類生產工具不斷進步的過程中歸納并認識從石、木、骨、蚌農具到鐵農具的發明和使用是生產工具上的革命;從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是農耕動力上的革命;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創設情境,培養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樹立實現抱負不怕挫折和犧牲的觀念,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