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單元小結節錄及反思
生:好!(舉手)
師:大家先不要急,今天,我們的討論有些要求,需要注意。
1.說,把自己的體會說出來;
2.聽,仔細聽別人怎么說;
3.想,自己的觀點對不對,別人的觀點你認同嗎?
4.記,把大家的發言精要地記錄下來。
【這個環節通過簡單復習把學生的注意力轉入宋朝,再用“積貧積弱”和“發達”的矛盾,自然地引導學生進入思考、討論的情境之中。但還要提出要求,以保證討論的有效、有序。】
二、“討論宋朝”,深化認識。
師:下面開始討論,誰先來?
學生已有材料上的準備,進一步思考后,發言很積極。簡摘如下:
片斷一:
李志康:《三國演義》中講“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宋朝就是我國唐朝和元朝之間的分裂朝代。北宋與遼、西夏并立,南宋又與金對峙。
師:對,10—13世紀,中國出現了繼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之后的第三次大分裂時期,遼宋西夏金等政權相繼對立并存。但我們以往的認識,都是以漢民族及其建立的宋政權為中心,所以有了“宋朝”之說,而對其它少數民族的政權,是放在非正統的地位上的。其實這些政權的歷史地位是平等的。所以這一時期的客觀叫法應該是:遼宋西夏金時期。
李非兒:我看電視劇上,宋朝時期還有大理國。
師:你說的很對。大理在云南,它的前身就是我們在唐朝時學過的----(生:南詔)。另外,還有回鶻人建立的高昌政權、喀喇汗王朝。遼國西遷后又建立了西遼政權。這些政權的領土,有一部分或者全部在現代中國的版圖范圍之中,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各自的貢獻。由此更能印證:我們的祖國是由中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
蔡煒:不能用電視劇的內容來了解歷史。
師:我覺得,只要正確,還是可以采用的。我們對歷史看得過于神圣,好像只有史書和歷史課本上的知識才是真正的歷史。其實不然,傳說、電視劇、小說、詩詞等等,無一不能成為歷史的載體。
后玲玲:杜甫的詩就被稱為“詩史”。
師:對。但這些內容需要我們去鑒別,不能把野史、笑談、戲說與歷史混為一談。
【這個片段的討論,學生對10-13世紀的民族政權并立情況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接觸課本以外的歷史,體會從自己身邊和不同渠道來了解歷史的樂趣。】
片斷二:
杜正涌:宋朝軍隊“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和其他國家打仗,沒有不失敗的道理。(掌聲)
田麗麗:因為打仗失敗,北宋、南宋在與其他政權對峙時,簽訂好幾個和約。
師:這些和約的簽定,對當時社會有哪些影響?
李潔瓊:宋朝向其他政權納貢,失去了尊嚴。
李成琳:和約中的歲幣和納貢,讓宋朝財政緊張,加重了人民負擔。
石兆琦:而且戰爭讓人民受苦,不能安定生活。
師:對,戰爭是殘酷的,對交戰雙方都是一種災難。但大家想這些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么?
盧晧:契丹、黨項、女真太強大了,想侵占中原。
師:這是站在當時中原王朝的立場上得出的結論,這些少數民族可不這么認為。如果我們站在今天中華文化的立場上去看,那些戰爭就是游牧民族文化對漢族文化的沖擊,其實是一種地緣政治的結果。大家可能不太理解,那么,先想想戰爭的結果是怎樣的?
馬云飛:契丹、女真侵占了宋朝領土。
師:也就是說,這些游牧民族進入到中原腹地了。那么,這些戰爭事實上是打破了游牧民族和漢族之間的隔閡,有利于少數民族向先進的漢文化學習。這是北魏孝文帝下大決心費很大力氣才能完成的,而契丹、黨項、女真族憑借自身的強大,通過獨特的形式實現了。(學生贊許地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