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單元小結節錄及反思
生:好!(課堂在學生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在歷史的學習和體味不能止于課堂,這個小結把學生帶到繼續思考的廣闊空間。】
課后反思
小結課結束了,我和學生一起從狹隘的意識中走出,形成了對宋朝新的,全面的認識,也使我對歷史教學有了新的收獲。
一、通過本小結課的處理,學生用“閱讀----體會----討論----總結”的模式,全面了解了宋朝。整個學習過程,讓我和學生形成全面認識歷史事物的意識,也提醒我今后教學要有全面意識,不能以偏蓋全,要慎之又慎,不能按自己的觀點進行灌輸。今后教學類似內容時,我將會組織得更好。
二、歷史教師要有扎實的史學功底,要不斷通過閱讀、網絡等各種形式,更新、重建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要廣泛涉獵不同體例、不同版本、不同風格的通史、斷代史、專題史等史學著作,改變自身視野的狹隘和單一,要有大歷史觀,這樣才可能讓學生了解到的歷史更接近于“歷史的真實” 。歷史教師還應在自身知識體系不斷更新和對教材精心處理的基礎上,并把對歷史不同的解喻呈現給學生,培養學生在全面視野和現代意識下認識歷史、分析歷史的能力,并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三、新課程、新教材給學習者和施教者留下了很大的空間。教師應該根據學術研究的成果和學生實際,開發課程資源,精心處理教材結構,把歷史全面、生動地呈現給學生。這種處理可以針對一課、一個單元,也可以在不同章節、甚至是幾冊教材中進行。如本課中有關經濟重心南移的內容,就分散在七年級上、下兩冊之中。在適當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利用期刊、圖書館、電子數據庫等資源,了解學術研究的成果,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引用。
四、教學過程中,學術成果、教材、學生等諸多因素匯聚于教師這一個點位上,通過教師的精心處理,教材借鑒了學術成果,趨于完善,學術成果被應用和傳播;學生通過教師和教材,了解了更全面的歷史,積淀著自己知識和素養。這樣,學術、教材又在教師這個點位上發散出去,最終進入學生的視角,實現了與學習者融合,歷史教學變得“有效”。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樞紐作用,是聯通學術、教材和學生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