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經濟和中外交往 ,示例二
生:破壞。蒙古貴族奪取大片農田,改作牧場。黃河流域的農業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蒙古貴族奪占農田為牧場,企圖用自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來代替中原的農業生產方式,這是一種歷史的倒退。其結果不僅造成北方農業遭到嚴重破壞,生產水平急劇下降,而且也激化了民族矛盾,危脅到元朝在中原的統治。隨著元朝的統一和政治形勢的變化,元朝統治者逐漸認識到恢復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開始由破壞農田轉而重視農桑,把農業生產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出示(出示課件:元世祖詔令,“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引導學生閱讀詔令)
2.元世祖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板書)
師:元世祖是蒙古貴族的杰出代表,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統一了中國,頒布了行省制度,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做出了杰出貢獻。同時,元世祖為政開明,勇于接受中原文化,重視農業發展。下面請同學們閱讀一下教材,歸納一下元世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呢?
生:禁止圈占農田作牧場;2.在中央設立專管農業的機構,派人到地方檢查農業生產和水利建設情況,把戶口增加和田地開墾的多少,作為考核地方官政績的主要標準。3.修治黃河。
師:很好!這些措施促進了北方農業的恢復和發展。經過各族人民長期的辛勤勞動,北方地區的農業生產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
同學們,你們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我國人民開始大量穿棉布衣服嗎?(停頓)學習下一個問題后,你就會得到答案。
二、紡織業的新發展(板書)
師:棉紡織業的發展離不開棉花的大量種植。同學們回憶一下兩宋時期棉花的種植范圍,可得出一個什么結論?
生:北宋時,棉花在兩廣和福建普遍種植開來,到南宋后期發展到長江流域。
植棉區的擴大,為元代棉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師:元朝時,江南紡織業發達,棉布成為江南人們的主要衣料。也就是從元朝起,我國人民開始大量穿棉布衣服。
松江是元朝的棉紡織中心,當地農家婦女黃道婆,推廣了黎族先進的棉紡織技術,對棉紡織業發展有很大貢獻。下面,我們看大屏幕,了解一下黃道婆。(出示課件:黃道婆像及生平簡介)師:黃道婆對棉紡織業的發展有哪些貢獻呢?
生:1.推廣黎族先進的棉紡織技術;2.改進了一套棉紡織工具。
師:歸納得很好!黃道婆創造的一套“搟、彈、紡、織”’的生產工具,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尤其是她創制的三錠三線的腳踏式紡車,既減輕了勞動強度,又提高了紡織效率,比歐洲的“珍妮機”早了5XX年。黃道婆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女紡織家,是我國古代勞動婦女勤勞、勇敢、智慧的代表。
師:同學們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習的有關材料歸納一下元朝棉紡織業的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總結)
生:1.棉紡織業生產規模擴大,棉布成為江南人民的主要衣料。
2.棉紡織技術先進,出現了提花和印染等水平很高的工藝。
3.紡織工具先進,生產效率提高。
師:元朝的手工業,除了棉紡織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外,還有哪些行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呢?請同學們看一下大屏幕。(出示課件:元朝手工業分布圖)
生:除了棉紡織業外,獲得巨大發展的還有絲織業、陶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