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經濟和中外交往 ,示例二
師:很正確。元朝同很多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其出口貨物主要是絲織品和瓷器,這主要得益于絲織業和陶瓷業的發展。
師:下面,同學們從地圖上找到松江和大都的位置。
生:指出位置。
師:松江是元朝的棉紡織中心,我們剛講過,而大都則是元朝的都城,聞名世界的大都市。西方大旅行家馬可·波羅曾描述大都的情況說:“城是如此美麗,布置的如此巧妙,我們竟是不能描寫它了!”下面我們來共同欣賞一下大都的雄偉壯觀和昌盛繁榮!
三、聞名世界的元大都(板書)
師:請同學看一下大屏幕。
(出示課件:元大都簡介、地圖:1.元大都平面圖;2.元朝的對外交往圖)
在看的過程中思考:
1.元大都的由來;2.元大都的布局特點;3.元大都繁榮的表現。
師:哪一個同學介紹一下大都的由來?
生:元大都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金代稱中都,元世祖時,改稱大都,作為元朝的都城,大都是元朝在金中都遺址上建筑的一座新城。它于1267年開工興建,于1285年建成,歷時18年之久。
師:很好!哪一個同學結合“元大都簡介”、“元大都平面圖”和教材有關內容,談一談元大都的布局特點?
生:1.城市布局規整。南北略長,呈長方形,基本上采用傳統的中軸對稱形式,宮城稱“大內”,在城南中部,皇城在其周圍,商業中心在積水潭一帶。2.規模宏大,城周28600米,有11座城門,南北干道和東西干道各9條,“人煙百萬”。
師:歸納得好!那么大都的繁榮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生:1.人口眾多,大都人口有四五十萬;2.商業繁榮,擁有各種各樣的集市。據說,每天運進城里的絲,就有1000車,世界各國使節、商人、僧侶、旅行家絡繹不絕的來到大都,無不驚嘆大都的繁榮富庶。3.文化繁榮,大都是戲劇中心,聚集了許多文人;4.交通發達,陸路、水路四通八達,聯系國內和國外各地(上述的三個問題,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歸納總結)。
師:很正確!通過以上學習,我們可以看出大都不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還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馬可·波羅描述大都的繁榮時說:“外國巨價異物及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
元朝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同時,交通運輸業,尤其是水路運輸也取得巨大發展。它主要體現在漕運和海運上。
四、漕運和海運(板書)
(出示課件:元朝漕運和海運航線圖)
1.發展的原因(板書)
師:元朝滅亡南宋統一全國后,南北方面經濟交流進一步擴大,大都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于江南。”(出示課件)同學們思考一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生:元大都的各政府機構和士兵的糧食及其它物質供應都依靠江南。
師:為什么依靠江南呢?
生:因為唐宋以來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江南繁榮富庶。
師:元大都地處北方,人口眾多,所需糧食和其它物質主要靠什么途徑從江南供應呢?
生:漕運和海運。
師:好!這就是元朝漕運和海運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我們首先學一下漕運。
2.漕運(板書)
師:什么是漕運?
生:歷代王朝把各地的糧食等物質通過水路運輸到京城,叫漕運。
師:在海運開拓以前,大都所需的江南糧食及其它物資,主要是通過運河北運的。但元朝以前,南北運河基本上還是隋煬帝時所鑿通的那條運河。(出示“隋朝運河圖”)這條運河年久失修,多處淤塞,而且路途曲折迂回,水陸并用,勞民傷財,極為不便。(結合“隋朝運河圖”進行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