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9月9日,從破壞鐵路切斷敵人交通開始,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當天,一團從修水出發準備取道長壽街,進攻平江。在接近長壽街時,四團突然叛變,一團腹背受敵,百人犧牲,兩個營被打散。9月10日,二團在安源起義,相繼攻克醴陵、瀏陽,但在瀏陽被敵圍攻,損失2/3。9月11日,三團由銅鼓西進,在攻占東門市后被敵人襲擊,也遭到損失。
9月19日,各路起義軍退集到瀏陽縣的文家市。在這里前委召開會議討論部隊進軍方向問題。毛澤東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現在敵大我小,敵強我弱,革命暫時已經沒有可能在城市取得勝利,應該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群眾條件較好的農村去。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否定了“取瀏陽直攻長沙”的主張,決定向湘贛粵邊農村進軍。
[教師過渡]向農村進軍的決定做出以后,毛澤東率領部隊向井岡山進軍,建立了中國農村第一個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板書]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井岡山會師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根據課本上的內容,概括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過程。
[學生回答]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于是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向湘贛邊的井岡山進軍,途中,在江西永新三灣村,毛澤東對部隊進行了改編,將一個師改編為一個團;在各級部隊建立了共產黨組織。班設小組,連設支部,營設黨委,連以上設黨代表。全團由毛澤東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統一指揮。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學生在回答時,教師同時板書]攻打城市失敗→文家市決策、退向農村→三灣改編、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教師講解]毛澤東在1927年10月率部隊到達井岡山后,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政權。初創了井岡山根據地。
1928年4月底,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農軍,在朱德、陳毅率領下到達井岡山,在寧岡礱市同這里的部隊會師。5月4日召開軍民大會,宣告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王爾琢任參謀長,陳毅任政治部主任。下轄三師六團,兩支隊伍會師后,紅軍的力量大大增強。
[教師引導]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毛澤東為什么要去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請大家分組討論,然后回答。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回答一:城市敵人力量強大,我方力量弱小,沒法在城市立足。
回答二:中國革命的主要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主要根子在土地。先到農村建立根據地,把農民團結在身邊,就解決了一大部分問題。
回答三: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回答四:紅軍有不怕吃苦,不怕困難的精神……
[教師小結]因為城市里敵人力量強大,在當時敵強我弱、革命處于低潮的情況下,加上起義部隊遭到嚴重挫折,攻打和占領城市是不可能的。而以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作為落腳點,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這是當時惟一正確的選擇。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的“紅軍歌謠”,從中能得出什么認識?或有什么啟示?
[學生回答]農村和城市相比,條件是艱苦的,可是紅軍戰士在艱苦的環境下卻充滿了革命的樂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