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案例點擊春秋戰國
第三題: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這一故事成為哪一條成語的典故?(圖窮匕見)
b組:第一題:連線題,請選手將相關的歷史人物和歷史典故之間連線:
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
信陵君 完壁歸趙
藺相如 竊符救趙
孫 武 三令五申
第二題:請a組選手表演成語,然后要求b組選手猜成語內容并解釋其出處。如:a組兩名同學面對面站立,一名同學向后倒退三步,每退一步就喊一聲“30里”。(退避三舍)
第三題: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范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復無常的成語。這個成語是:(朝秦暮楚)
(按照前面第一輪闖關的步驟,淘汰得分較低的小組選手下臺,以搶答題選拔新的小組選手上臺參與新一輪闖關。如此循環,視活動課的時間長短決定闖關的輪次,最后宣布得分最高的小組為獲勝者,并給予適當獎勵。)
教師:通過今天的活動,大家來說一說,你對其中的哪些歷史人物或歷史典故印象最深?為什么?談談你的體會。
學生天地:
學生在課前準備時,有選擇地閱讀以下書籍書:《上下五千年》、《春秋史治》、《戰國史治》、《成語故事大全》、《成語典故源流故事賞析辭書》。或上網瀏覽中學歷史教學網()和中華人物網──春秋戰國()
背景資料:
與活動相關的成語典故: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后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后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后來終于滅掉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