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與青銅器
(2)游戲——“挑刺先生”。游戲規則:教師說出一句話,由學生找出錯誤,進行分析。找出“我國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這句話的錯誤。
甲骨文的出土地點
由上一框題導出甲骨文是在河南安陽出土的。
1、設疑:為什么在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就一定是反映了商朝的歷史呢?此設計需要學生聯系新舊知識回答,學生提高把握歷史脈絡和駕馭教材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培養歸納、綜合的能力。
2、進一步設疑:“千里馬雖好,也要有伯樂來識”,發現甲骨文這匹“千里馬”的“伯樂”是誰,他是怎樣發現甲骨文的?由此導出“王懿榮與甲骨文”。
3、多媒體展示《金文》:
聞名于世的青銅器
青銅
1、觀察:教師要求學生取出事先準備好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銅制品,觀察銅的特性。
2、設疑:金屬銅有哪些缺點?
3、模擬空間想像:“如果你是商朝的工匠,你該怎樣做才能既解決銅軟的特性,又降低銅的熔點?”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青銅器是怎樣鑄造的?”由此導入下一框題“商朝青銅器鑄造業的高度發展”。
商朝青銅鑄造業的高度發展
1、發展。學生根據搜集的材料,復述商朝鑄造業的發展。
2、高度發展。
設疑:設計三個層層遞進的問題。
(1)青銅藝術達到高峰是在什么時期?
(2)你們有什么證據呢?
(3)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3、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司母戊鼎。
(1)評選活動——“最佳評論員”:引導學生觀察司母戊鼎的造型并進行描述,并解釋司母戊鼎名稱的由來,根據學生的表現評選出“最佳評論員”。
(2)現場演算:為了使學生形成對“世界上最大的”形象認識,設計一個現場演算環節,說出一個學生的體重,估算司母戊鼎相當于多少名學生的體重之和。
(3)組織討論:司母戊鼎的鑄造方法。
創設問題情境,“假如你是司母戊鼎鑄造工程的總設計師,你會怎樣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并由此評選出“最佳工程創意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具體操作:
①兩道數學題的計算:提問形式參照《開心辭典》及主持人風格。
澆鑄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公斤的銅液,如果以每一坩堝一次熔銅12.5公斤計算,至少需要多少個坩堝同時進行熔化?
每個坩堝需要三四個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時行動,共同協作?
通過學生自己的計算,能夠較為形象的了解鑄造司母戊鼎的復雜。
②鑄造過程的六項工程難題:
為什么一定要70個坩堝同時進行熔化,同時進行澆鑄?
怎樣才能協調好250人同時行動?
怎樣才能做到70個坩堝同時進行熔化?
怎樣才能保證70個坩堝的銅液同時達到指定溫度?
在沒有任何起重機械輔助的情況下,怎樣通過人力搬動滾燙的坩堝?
怎樣才能做到70個坩堝同時進行澆鑄?
小結
要求學生以“每課一得”的形式進行小結,這種設計即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又是對學生歸納、綜合能力的鍛煉,體現了師生互動式教學原則。
【教學案例2】
第9課 甲骨文與青銅器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甲骨文、金文的學習,明白它們的含義,學會辨認甲骨文和金文的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了解今天的漢字與甲骨文的淵源關系。
通過學習司母戊鼎,了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通過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銅器的鑄造過程及用途,培養學生的歷史現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