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與青銅器
注意:名稱的含義讓學生知道即可。
(2)說說這件青銅器的具體情況。
課本p47—48內容。最好給學生形象地解釋一下數字的含義。
(3)商朝的青銅器有何特點?
工藝精湛,種類繁多;(四羊方尊精巧,司母戊鼎宏大)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描畫下面的甲骨文字,你能說說甲骨文與今天的漢字有什么淵源關系嗎?
今天的漢字與甲骨文有著淵源關系。
2.觀察青銅立人像,試著說出它的特點:
p48教材小子內容。
【歸納整理】
1.什么是甲骨文?它主要出土在那里?它的發現有何價值?
基本上就是教材p46第一段大字。
2.列舉青銅器的主要代表作。觀察漢字“鼎”與司母戊鼎的形狀。聽老師講司母戊鼎的傳奇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青銅立人像等
故事(做完題后)。
司母戊鼎歷經劫難的傳奇故事(組圖)
司母戊大方鼎:中國商代晚期的青銅器。1939年于河南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鼎大得可以做馬槽,所以人們又叫它“馬槽鼎”。
該鼎造型莊嚴雄偉。長方形腹,每面四邊及足上部飾獸面紋。雙耳,外側飾雙虎噬人首紋。四足中空。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
該鼎的化學成分為:銅84.77%,錫11.64%,鉛2.79%,其他0.8%。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銅器。
司母戊大方鼎發現于日本鬼子鐵蹄蹂躪下的1939年,當年發現、挖掘司母戊大方鼎的42名村民中的最后幸存者吳培文已于XX年去世。XX年司母戊大方鼎回到安陽“省親”時,他向記者講述了大鼎歷經劫難的傳奇故事。
發現———村民結伙兒在田地里挖寶,賤價賣給時常在這一帶轉悠的古董商,不小心挖出了“青銅大爐”。
官村是距河南安陽市區3公里的一個小村莊,這里先后發掘出了上千座墓葬,還有十幾座王公大墓。吳培文老人住在武官村289號一個樸素的小院里,當年這座小院落前后通街,是他父親留下的家產。
當年,安陽小屯一帶發現大量甲骨文以后,前民國政府曾經組織過大規模的發掘。1937年之后,由于日本鬼子的侵占,發掘工作被迫停止了。鬼子一來,村民真是度日如年。人餓得沒辦法,只好結伙兒在田地里挖“寶”,賤價賣給時常在這一帶轉悠的古董商。
1939年3月初的一天,吳培文的叔伯哥哥吳希增漫無目的地在野地里“探寶”。挖寶有挖寶的門道,什么是生土,什么是熟土有講究。探桿碰到鐵、銅或者玉石,帶出來的土顏色不同,“老江湖”一看便知。接了兩根桿,打到13米深的時候,已經打到水脈了,突然,探桿觸到了硬東西,拔出來一看,探桿卷了,探桿頭上帶上來些許銅銹。
“有寶物!”吳希增收拾工具悄悄回村找到吳培文。一商量,決定找幾個人,夜里偷偷挖。當天晚上,吳培文他們找來了十七八個棒小伙子,黑燈瞎火地開始了挖掘。按吳希增白天所做的標記,挖出了一個大土坑,然后繼續朝下挖。終于,寶物露出來了,借著昏暗的燭光,仔細一觀察,坑底躺著一個巨大的青銅爐樣的東西。大家七手八腳地向四周破土,盡量擴大土坑,寶物終于揭開了“面紗”。此時天邊開始發亮,不能再干下去了。他們只好填回一些浮土,又用柴草蓋住洞口,約定次日晚上接著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