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與青銅器
過程與方法
搜集5個甲骨文文字并指出它們與今天文字的淵源關系,以此加深學生對漢字與甲骨文淵源關系的認識。
搜集青銅器照片和有關資料,并進行展覽、講解和想象,以加深學生對青銅器這一中華瑰寶的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是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的歷史是悠久的,中華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從而自發地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點
學會辨認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漢字的淵源;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
教學難點
如何使學生理解甲骨文和漢字的淵源關系,認識到商朝的青銅鑄造業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國力盛衰問題。
教學過程
師導入:根據本課標題,大家都十分清楚我們這一課的學習目的:了解甲骨文和青銅器。要求全班朗讀課文內容提示,明確問題
1.我國有文學可考的歷史是從何時開始的?
2.那時的文字記載了什么內容?
3.目前最大的青銅器產生于我國的哪個朝代?
一、甲骨文
要求全班認真閱讀第一段文字,生字注意卜bǔ
請一學生朗讀第一段文字 ,回答問題一,明確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解釋“可考”,可資考證、研究、證明,即從商朝起我們的歷史就可以憑借文字資料來考證研究了。
全班朗讀文字資料“惟殷先人,有典有冊”—《尚書》上古之書,我國古代較為著名的古書之一,這條資料告訴我們,商朝就有書冊了,有書冊就必定有文字,文字就是甲骨文,書冊就是龜甲、獸骨,讀照片“龜甲刻辭”“牛骨刻辭”,這就應該是《尚書》所指的書冊,而這些刻在龜甲和牛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
教師提出問題:有一片沒有刻上文字的龜甲,如果我們在上面刻上文字,這種文字就是甲骨文嗎?
學生思考表達意見,明確:商朝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才是甲骨文。
提問:商朝時人們為何要把文字刻在龜甲上、獸骨上?那時的文字記載了什么內容?
學生回答,師明確:商朝時期,占卜之風盛行,貴族遇事都要占卜,占卜就是預測兇吉,其方法是在龜甲或獸骨上鉆眼、火烤,憑借裂后的裂紋形態走勢預測兇吉,并將預測結果刻在上面,以期以后驗證,因此,我們已經知道了問題的答案:甲骨文就是商朝人占卜的記錄,故甲骨文又稱為卜辭。
提問: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漢字與甲骨文有著淵源關系,怎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