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影響葉綠素形成的環境因素(附教學反思)
第二小組組長自信地說:“我們對葉綠素的形成需要光做了進一步探究,發現藍光不能使葉綠素形成,這是通過實驗證明了的。我們研究的課題是紅光、黃光、綠光、藍光對葉綠素形成的影響。”(屏幕出現了同學們在實驗室用光源照射紅、黃、綠、藍四種塑料袋,對比尋求形成色光所需要的厚度;安裝電路――創設影響植物葉綠素形成的光源,用天竺葵、龍爪菊、玉米種子、白菜種子和蘿卜種子作為實驗材料。同學們分工:合作,按著自己設計的實驗步驟操作、觀察記錄、討論評價一一展示。)在紅燈下葉片的綠色與日光下一樣深;在黃光下,葉片的綠色淺一些;在綠光下,葉片淺綠色;在藍光下,葉片是黃色。組間質疑:“為什么不同的光使葉綠素形成的多少不同?”“葉綠素形成與光的波長有關。”“什么叫波長?”第二小組同學用疑惑的目光望著我。我回答道:“光的傳播就像把石子扔進水中,泛起的波紋向遠處傳播一樣,兩個相鄰波紋之間的距離叫波長。道理很深,在這里只作一淺顯的解釋。第二小組的研究成果,同學們有什么啟示嗎?”大家議論紛紛,觀點一:在塑料大棚里安裝紅燈有利于葉綠素形成。觀點二:在生產韭黃的暗室里需要安裝藍燈。
第三小組同學講述他們研究的課題是溫度影響葉綠素的形成,把同學們帶入了秋季的香山,望見了美麗的楓葉,真正體會到“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意境。畫外音:在光照相同的情況下,適宜的溫度有利于葉綠素的形成。
第四小組同學踩著音樂的節拍,歡快地跑上講臺,他們雙手托著綠色不同的白菜幼苗,說道:“我們組研究的課題是音樂對葉綠素形成是否有影響。我們收集了相關的資料,了解到白菜喜歡聽莫扎特的音樂,因此我們給一組萌發的白菜種子聽音樂,而另一組不聽音樂。結果大家看到了吧?我們手中深綠色的白菜幼苗是聽音樂的,淺綠色的是不聽音樂的。”同學們把資料展示給大家:植物對不同的音樂做出不同的反應。如果植物伴隨著音樂成長,根系和葉綠素就會增多。白菜、豌豆和和生菜喜歡莫扎特的音樂,玉米和大豆聽了《藍色狂想曲》,心情舒暢,發芽快,葉綠素形成多,胡蘿卜、甘藍和馬鈴薯偏愛音樂家威爾迪、瓦格納的音樂。但有些植物寧可不聽音樂,也不喜歡聽不喜歡的音樂,為了表示厭惡,它們會付出死亡的代價。比如玫瑰這種高雅的植物在聽到搖滾樂后就加速花朵的凋謝,而牽牛花更為“剛烈”,聽到搖滾樂的4個星期后,葉片枯黃完全死亡。
教師被學生的激情所感動,也融入了其中:“通過同學們的合作與探究分析得出影響葉綠素形成的有光、溫度和音樂,但主要是光。同學們探究科學的潛能是無法估量的,在探究過程中表現出團結合作、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了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只有這樣我們的科技才能進步,社會才能發展。”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教學反思〗
在探究紅光、黃光、綠光和藍光影響葉綠素形成的實驗中,同學們發現雖然藍光不使葉綠素形成,但有使植物向藍光生長的特性,因而提出植物向光生長是向與葉綠素形成無關的色光生長嗎?紅光使植物葉綠素形成,在只有紅光下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嗎?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我給予很高的評價,鼓勵他們繼續探索下去。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們主動獲取新知識,例如有幾棵蘿卜幼苗的子葉既不是黃色也不是綠色而是白色,問我為什么?我沒有直接回答學生的問題,只是提供給他們相關的資料,他們通過自學、討論終于懂得其原因。在學生的問題中,新的課程資源又不斷產生。新課程的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探究新知識的過程,教師與學生是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教師的知識、教學能力和教學方法必須提高才能適應新課程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