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食物的消化
(3)20分鐘后,觀察并記錄步驟1中透析袋及燒杯中溶液的顏色變化。再取尿糖試紙b放入步驟2的燒杯溶液內蘸一下,比較并記錄a、b試紙的顏色。
討論:
(1)淀粉和葡萄糖屬于哪類營養物質,它們相當于消化管內什么物質呢?
(2)透析袋在這里相當于人體哪一部位的結構呢?
(3)透析袋周圍的水相當于哪一部分結構呢?
(4)為什么在裝有葡萄糖溶液的試管里我們要先將試紙a放入,20分鐘后再放入試紙b呢?
(5)淀粉和葡萄糖這兩種物質,哪種能透過透析袋?
(6)如果細胞膜具有與和透析膜相似的功能,你推測食物中的淀粉能不能直接被細胞吸收呢?
通過親手做演示實驗和觀察實驗現象,學生們對以上思考題逐一進行了討論,得出淀粉分子較大,不能透過透析袋;而葡萄糖分子較小,能穿過透析袋進入燒杯內水中。通過這一結論能得出六大類營養物質哪些需要消化。有的學生說:“水、無機鹽、維生素不需要消化,而蛋白質、糖類(大分子)、脂肪則需要消化成小分子。”我說:“很好,分析得對。食物營養成分在消化管內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就是消化。那么消化管內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呢?食物消化過程需要哪些條件呢?我們咀嚼饅頭時嘴里有什么感覺?”學生說:“感覺有點甜。”我問:“這是為什么呢?我們來探究一下,饅頭或米飯在口腔內經過咀嚼,其中的淀粉是否發生變化呢?請同學們大膽猜想一下。”有的學生說發生變化了,有的學生說沒有發生變化。我說:“那好,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結合以下思考題來討論,并設計實驗和完成實驗。”接著在大屏幕上顯示討論題:
1.我們如何檢測饅頭中的淀粉成分呢?
2.實驗設計要有對照,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處理條件有什么差異。
3.如何收集唾液,收集前最好用清水漱口,想一想,為什么?
4.口腔溫度與實驗條件有什么必然聯系嗎?你們如何選擇實驗的溫度條件呢?
5.對照組實驗材料和條件與實驗組有什么不同?
6.將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實驗結果加以比較,同學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同學們開始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思考題進行討論,設計實驗過程,進行實驗,教師參與指導等等。
過了一段時間,各小組完成實驗。開始以小組為單位匯報結果。
第一小組說:他們假設饅頭在口腔內經過咀嚼發生了變化,實驗設計如下:
1.將淀粉溶液2ml分別滴入兩個試管中,分別為1號和2號。
2.取唾液,用清水漱口,將試管放在下唇,舌尖抵住下唇,讓唾液緩緩地流入試管。
3.取唾液2ml放入試管1中,再取清水2ml放入試管2中,充分振蕩,使其混合。
4.將兩只試管放入37℃水中,恒溫水浴。約10分鐘后冷卻,滴入碘液觀察現象。我們發現1號試管中的碘液沒有變藍,說明淀粉不存在,變成了另一種物質。2號試管加入碘液后變藍了,說明淀粉存在,沒有變成別的物質。
他們的結果很好,我直接問:1號試管中的淀粉為什么會變成另外一種物質,而2號試管中沒有變呢?
學生回答說:“可能和唾液有關吧”。
我說:“唾液是由口腔內的唾液腺分泌的,1號試管中的淀粉變成了另外一種物質,說明食物從口腔開始就進行了消化,那么食物在口腔內是如何被消化的?唾液在消化管內是如何參與消化過程的呢?我們請研究口腔內食物消化的這個組來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