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為第4單元的第12章中第1節的第二課時,學生對土壤中的小動物種類、形態有了初步認識。蚯蚓是土壤中最典型的代表。本課重在對蚯蚓進行實驗探究、觀察,進一步認識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的特點及與人類的關系。
二、學情分析
現在的學生往往對蚯蚓缺少親切感,女孩子還會有恐懼心理。但初一的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有很強的求知欲望。為滿足他們的個性特點和發展需要,本課強調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比較、思考等活動來獲取知識,培養總結和概括的能力,并進行情感教育。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飼養和觀察蚯蚓,闡明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的特點。
(2)說出蚯蚓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及其對自然界的意義。
2、能力目標
(1)培養觀察、實驗、探究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2)通過討論、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相互協助的能力。
(3)培養學生判斷、總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的愛心,樹立“動物是我們最親密的朋友”的觀念,強化“生物與其環境想適應”的觀點。
2、通過把蚯蚓放歸到自然,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應該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力
四、教學重點
1、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探究蚯蚓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特點。
2、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與思考等的學習活動來獲取知識,培養總結和概括的能力,并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五、教學難點
蚯蚓在呼吸,運動等方面與其陸地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
六、設計理念
從生活實際經驗出發,力求在觀察、探究分析、操作、嘗試、交流合作等過程中,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從中學到一些思考問題的方法。
七、教學方法:配合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啟發、觀察、對比和綜合的方法
八、教學準備:活的蚯蚓、硬紙板、玻璃板、解剖盤、小電筒、燒杯、棉球、解剖針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目的
師生交流溝通 小調查:哪些同學害怕蚯蚓?為什么?
學生回答,坦言害怕的原因。
情感交流,渲染親切的課堂氣氛,減輕學生對蚯蚓的恐懼心理。
導入新課 ,全世界的目光將聚集到北京奧運會.。本著綠色奧運的理念,許多著名專家的最大愿望就是讓“蚯蚓”進軍奧運會。 “漂亮的蚯蚓處理垃圾反應器將成為奧運村的一景,蚯蚓吃過的蚓糞是優質的生物有機肥,從而實現垃圾的資源化。 1、 學生說說奧運的理念
2、 閱讀95頁蚯蚓進軍“綠色奧運” 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
蚯蚓與人類的關系 歸納總結,使學生拋開“以貌取動物“的錯誤觀點。
引導學生說說對蚯蚓的認識 思考發言蚯蚓的功勞
樹立“動物是我們最親密的朋友”的觀念。
蚯蚓的生活習性 播放錄象 觀察并結合生活經驗說說蚯蚓的生活習性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獲得生動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
2、探究蚯蚓的運動
3、探究蚯蚓對刺激的反應 質疑:蚯蚓為什么適于在土壤生活?
1、簡單介紹實驗目的、實驗材料、實驗要求和注意事項
2、出示觀察提綱,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觀察,針對問題進行步步為營探究。同時,給予學生適當的幫助、指導,最終得出結論。 1、取一條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觀察它的外部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