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單元說明 第四單元
本單元主要選是的反映文化藝術方面的文章。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安塞腰鼓》《觀舞記》中的中外舞蹈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但是學習的內容并不僅限于文化藝術。像《社戲》,不僅有地方戲曲方面的文化內容,更主要體現的是孩子們天真可愛的童年生活;《竹影》中不僅有中國畫的藝術內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現。因此,這個單元的學習內容是多方面的。
學習本單元,要有意識地擴大學生學習的課堂,盡可能的引導他們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了解相關的知識,培養相關的能力。對于文化藝術的學習和理解,也要盡可能地鼓勵學生開闊視野,接觸各種各樣的文化藝術形式,豐富自己的文化素養,從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得到滋養。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對文化藝術有一定程度的自己的認識。不要劃一地要求學生理解某種文化現象。要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對文化藝術發表自己的見解。
本單元各課后有一定量的擴展性練習,教師可以自己設計練習形式,也可以和學生共同商議,發揮創新精神,靈活處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要求。
“綜合性學習活動”,也不一定照本宣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補充、完善,或者另起爐灶。
下面先說說閱讀:
《社戲》
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這是理解這篇課文的的鑰匙。
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這包括人物和環境兩方面:
1.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伙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切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高尚無私品質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小伙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表現得也最為突出: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頭,“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敢于負責,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后又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表現了他善于為他人著想的好品質。
2.作者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民風淳樸鄉民善良的鄉村,對一個在封建家庭中生長、受各種規矩束縛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快樂自由的天堂。作者作為客人,“在這里”“得到優待”,釣到蝦“照例是歸我吃”,小伙伴們對“我”無微不至地體貼照顧,“看社戲”一節這種友愛和照顧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陳腐無用的經書,而且也沒有那多規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對于自幼就壓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這樣的自由是一種多么寶貴的享受;而且在農村可以親近大自然,“掘蚯蚓”“釣蝦”“放牛”,相對城鎮宅院中“我”那種受束縛的生活而言,無疑是新鮮有趣極具魅力的了。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后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學習這篇課文,要以此為核心,進行教學。
《安塞腰鼓》
關于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種見解:
歌頌生命中奔騰的力量。這股力量,由西北漢子熱情奔放的腰鼓表現出來;
表現要沖破束縛、阻礙的強烈渴望。貧瘐的黃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物質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壓抑、羈絆。安塞腰鼓,表現了掙脫、沖破、撞開這一切因襲重負的力量;
歌頌陽剛之美。“一群”“樸實得就像那片高梁”的“茂騰騰的后生”,他們“釋放出那么奇偉磅礴的能量”,表現了一種獨特的美;
人就應該這樣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現。“遺落了一切冗雜”,打破人們身上層層堅硬的外殼,而不必計較功名利祿,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蒼白憔悴。
課文的主旨,學生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在這方面不要過分要求學生,主要指導他們讀出這篇文章的氣勢即可。要想誦讀好這篇課文,要對其形式特點有一定的把握,要注意以下幾點:
課文多用短句來表現內容。如“一群茂騰騰的后生”,簡潔地表現了年輕生命的熱烈奔放;“忘情了,沒命了”,有力地表現了生命沸騰力量噴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無不鏗鏘激昂。
課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不僅交錯出現,而且一連許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連用三個排比句,猶如江河一泄千里不可遏止。許多排比對偶工整,如“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一段,氣勢昂揚;還有的排比層層遞進,如“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等,排山倒海般讓人透不過氣來。
課文自始至終,一直保持著快速的節奏。一個排比接一個排比,一個高潮接一個高潮,不讓人有半分喘息的機會。快節奏使得內容表達得更熱烈更激蕩,充分表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
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根據以上特點,安排誦讀的節奏、重音、停頓、升降等。
《竹影》
學習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體會課文表現中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最好聯系他們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至于后半部分有關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內容,引導學生了解即可,不要過多講解。
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我”和弟弟以及小伙伴華明在月夜里相聚,“今晚干些什么呢?”孩子們的興趣是成年人意料不到的。弟弟發現了一個只有孩子才能注意的問題:“細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頭上出煙氣。這是什么道理?”成年人也許不會注意這樣的事情,誰又有這樣的細心這樣的時間去注意月光下的人影頭上出煙氣?這樣的問題大概成年人聽了,也許不以為然地一笑了之,而孩子們卻會追根究底的。“大家蹲在地上爭論了一會兒,沒有解決。”如果成年人爭論一個問題,一定會水落石出的,“華明的注意力卻轉向了別處”,“在水門汀上熱心地描寫自己的影。”如果是成年人一定挨批評,做事三分鐘熱情。但是孩子的天性并非如此,他們對世界如此的好奇,不可能要求他們像成年人那樣專注某件事。搞不明白不一定非弄明白,吸引他們的事多著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寫得真實恰當。但是作者并沒有一味地寫孩子好玩好動的本性,接著就引入了正題:水門汀上的竹影,好像中國畫一樣瀟灑斑駁。引發了孩子們新一輪的熱情。他們用木炭描這些天然的國畫,并聯想到平時見過的畫圖。孩子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藝術的殿堂門口。于是領路人“爸爸”出現了。他給孩子們講了一番中國畫的藝術特征,因勢利導地給孩子們上了一堂藝術入門課。
關于藝術方面,課文中說:“西洋畫像照像,中國畫像符號”。學生可以有疑問,可以做些指導。所謂“符號”是有兩部分組成的,一是內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關鍵是內容,而不在于形式。這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兩種審美美體系兩種繪畫形式的不同。每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響到本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藝術尤其是文化的鮮明的載體。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希臘—羅馬一脈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當大的差異,反映在哲學、宗教、藝術、科學等多個領域。中國畫重寫意,與我們民族傳統的審美觀有很大的關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畫重寫實,也和西方文化重實驗相關。
《觀舞記》
這篇課文對舞蹈藝術的描寫優美生動,應該作為教學重點。從語言形式到表現內容,有什么特點,要讓學生有感性的具體的認識。
印度舞蹈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臺中間小桌上供養著一尊濕婆天的舞像,兩旁是燃著的兩盞高腳銅燈,舞臺上的氣氛是靜穆莊嚴的。”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就是以此為背景的,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
她們以身體、神態、服飾來表現舞蹈的“飛動的‘美’”:
光艷:秀麗的面龐;能說萬千種話的一對長眉,一雙眼睛。女性的嫵媚不僅表現在美麗的五官,更多地表現在眉目之間。未舞先有光彩先有情。
曼舞:長眉、妙目、手指、腰肢、髻花、褶裙、細步從“輕云般慢移”到“旋風般疾轉”。
神韻:印度舞蹈大多表現宗教故事,卡拉瑪姐妹以神采飛揚的舞姿傳神地表現了“離合悲歡”。讓人不必拘泥于故事情節,而為之喜為之悲,精妙的舞蹈跨越了文化的隔閡,讓人心靈相通。“我們看她忽而雙眉顰蹙……使人幾乎聽得見錚錚的弦響”。舞蹈達到這種神韻,確實令人嘆為觀止。
用語言來表現舞臺藝術,是很困難的,需要高超的語言技藝。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辭手段,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卡拉瑪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輕云般慢移,旋風般疾轉”“忽而雙眉顰蹙……使人幾乎聽得見錚錚的弦響”“蓮花的花開瓣顫,小鹿的疾走驚躍,孔雀的高視闊步”等等,盡可能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而又通過語言使讀者發揮自己的想像,得到語言和舞蹈形象的雙重審美的享受。
有時間或有興趣的話,可以把本課與《安塞腰鼓》做一些比較研究。
《戲曲大舞臺》
綜合性學習活動“戲曲大舞臺”,在教材中對活動的內容、方式已經有了詳細的指導,這里不再重復。下面說兩點:
1.活動目標
初步了解中國某種戲曲,通過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引導學生了解中國悠久的燦爛文明,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學習鑒賞中國戲曲,了解中國戲曲的基本知識;引導學生對舞臺藝術產生興趣,培養學生高雅的藝術情趣;以了解欣賞中國戲曲為中心,綜合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2.活動建議
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制定目標,不要盲目求高求深。重點是培養學生進行語文活動的能力,而不在于獲得多少戲曲方面的知識;要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活動,不必惟教材是從。自己有創意更好;搜集相關的資料、以及看戲、訪談等活動,要注意學生的經濟條件,不要強求劃一,境加學生的負擔;可參考以前其他語文活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