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單元說明 第三單元
這個單元是名人單元。
據有關部門調查,中學生最喜歡閱讀的課外讀物,初中生是小說、人物傳記,高中生是人物傳記、小說。可見人物傳記在中學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而人物傳記,大都是名人傳記。這些名人,有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和文學藝術家……他們為人類歷史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他們的奮斗業績,他們的精神品格,往往為人們所景仰。中學生正處于人生道路的起點,他們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為自己崇拜的偶像,處處效法名人。中學生喜歡閱讀名人傳記,是毫不奇怪的。課本設置名人單元,就是出于這個原因。
這個單元共五篇課文,其中四篇是現代文,寫鄧稼先、聞一多、貝多芬和福樓拜。鄧稼先是科學家,聞一多是學者、詩人和民主戰士,貝多芬是音樂家,福樓拜等四位作家名氣和地位都及不上前三位,但這篇文章寫的是群像,因此也選作課文。
學習四篇現代文,按照單元教學目標 ,“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鄧稼先》共六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子,或者叫前言,作者從中國近一百多年來歷史的背景上,推出鄧稼先。第二部分簡單介紹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和主要貢獻,點明鄧稼先是“兩彈”元勛。第三部分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作對比,進一步突現鄧稼先的精神品格:“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這一部分可以說是第二部分的補充。第四部分從作者得知中國的原子武器完全是自力更生搞出來的,感情上受到極大震蕩的角度,進一步突出鄧稼先貢獻之巨大、之可貴。這一部分也可以說是第二部分的補充。第五部分把第二部分寫到的鄧稼先的能力、精神和品格具體化,文中引用唐代《吊古戰場文》和五四時代的《中國男兒歌》更增加了鄧稼先精神的悲壯色彩。第六部分是前五個部分內容的升華,也是全文的總結。文章相對其他課文來說,長了一些,但思路嚴密而清楚。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是以議論為線索來結構全文的:開頭兩段是第一部分的敘述綱領,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總結,這兩處都是議論;第八、九兩段是第二部分的綱,最后一段則是第二部分的總結,也是全文的總結,這些都是議論;作為兩個部分之間過渡的第七、八兩段也是議論。全文結構嚴謹,思路也很清楚。
《音樂巨人貝多芬》寫的是“客人”訪問貝多芬的全過程,基本上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的。文章開頭,“客人敲開了貝多芬的家門”,然后,客人來“到貝多芬工作的屋子”;貝多芬這時出現了,客人“默不作聲地望著他”;接著,“客人小心翼翼地遞過去一張字條”,貝多芬說話了,“客人不停地記述下來”;最后,貝多芬留客人吃飯,在餐桌上貝多芬對客人大聲地說話。全文條理清晰。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寫的是一次聚會,基本上也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的。文章先簡單交代福樓拜家,接著寫道“第一個來到的往往是伊萬·屠格涅夫”,就描寫屠格涅夫;然后寫道,“過了一會兒,都德也來了”,就描寫都德,然后寫道,“接著來的是左拉”,就描寫左拉;然后寫道,“漸漸地,人越來越多”,就描寫福樓拜;最后寫道,“最后,他的朋友們一個個陸續走了”,就寫福樓拜送客。作者思路十分清楚。
理清思路有助于“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課文中作者思路一旦理清以后,對鄧稼先、聞一多、貝多芬和福樓拜等四位作家的理解,肯定會更加深入。反過來,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有更深入的把握,對作者思路的認識也會更加清楚。這是相反相成,互為作用的。
除了達到“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這個單元教學目標 以外,當然還要讓學生把各篇課文的精華學到手。課文精華也許與教學目標 一致,也許與教學目標 不一致。對后者,在教學中要格外注意。
《鄧稼先》一文,要注意作者帶著傳統意識,全球視野,歷史眼光,民族感情來寫作本文,因此能從近一百多年來的中國歷史背景上落筆,能把主人公與美國原子武器之父對比著寫,能從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從中華民族奮斗史的高度來寫。這是大手筆,一般人難以企及。值得學生為之探究。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文,要注意作者怎樣在一千多字中,突出地表現聞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質特征。精選的典型事例,精致嚴謹的結構,精練的詩一般的語言,精當的抒情性議論,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感人的力量。上述種種,值得學生好好揣摩。
《音樂巨人貝多芬》一文,要注意作者怎樣通過寫一次會見,通過描寫主人公的肖像、行動和語言來表現貝多芬“堅忍無比的生的意志”。能抓住特征寫,用詞精當而生動,值得學生好好學習。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一文,要注意作者怎樣通過寫一次聚會,通過寫福樓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語言和行動,表現出他們各自的思想性格特點。讓學生認真揣摩寫人怎樣抓住人物特點,怎樣做到聲情并茂,從表情寫到內心,怎樣在記敘中插入抒情、議論。
文言文《孫權勸學》主要讓學生讀讀背背,了解內容大意。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均不作要求。
綜合性學習《我也追“星”》,主要是通過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可以在三項中任選一項。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其次要注意同學之間的相互啟發、激勵、合作;第三要重過程,每位學生都要參與,參與了就好,只要盡力了,就應給。予適當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