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單元說明 第二單元
通過優秀的文學作品,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本單元以祖國為主題,編選了五篇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表現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人民熱愛祖國、發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它們分別是現代詩《黃河頌》、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雜文《齦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短篇小說《最后一課》和古代詩歌《木蘭詩》。
編者在編選上述課文時,不僅考慮了文章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的健康、優美,而且充分考慮了初中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程度、學習興趣與接受能力。比如《黃河頌》雖然是一首抒情詩,但語言淺顯,感情明朗,有一些表現手法與修辭方式,如直抒胸臆、呼告、比喻等,不僅容易理解,結合舉例還可以讓學生模仿運用。又如《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這是一篇雜文,它篇幅短小,不足千字,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歷史前行過程,說理形象,鼓舞人心。如果老師能結合《黃河頌》與本單元綜合性學習內容進行引導,交待清楚時代背景,學生就很容易理解這篇文章曉喻的道理。《最后一課》,雖然主題比較深刻,但情節簡單,并且又是以一個小學生的口吻講述的,發生在校園里的一個故事,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總之,這個單元閱讀課文的編選力圖貫穿一個原則:精選文質兼美、篇幅難度適當、貼近學生興趣的文學作品,使學生在作品的引導下體會到學習語文的多種樂趣,接受健康積極的情感教育。
這些課文作為同一單元的閱讀材料,大多具有一些共同點,即都是表達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的文學作品,都有比較重要的寫作背景,都有含義深刻的精彩語段,都是適合朗誦的語言材料等等。基于此,提出本單元如下教學目標 ;聯系課文內容,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現代國情(如五四運動、九一八事變、抗日戰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和語言文化的愛國主義情操;細致分析,細心揣摩課文中的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以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漢語言豐富、優美的表現力,饒有興趣地鍛煉運用語言的能力,繼續注重朗讀訓練,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出感情,通過反復朗讀自行領會文意,培養語感。要引導和鼓勵學生說出對課文的整體感受,通過師生互動、交流,進一步把握課文內容。不難看出,這些要求兼顧到了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并且對上一學期第三單元的學習要求進行了必要的螺旋式反復。
只要世界上還存在國家與民族,愛國就是一種人類共同的美好情操。尤其對于我們中華民族來說,在經歷了近現代歷史上令人心痛的民族屈辱與苦難以后,更加希望建造一個“偉大堅強”的國家。愛國,是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的凝聚力,在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愛國”被列于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首位。本單元閱讀教學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扣住語文教學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編者認為,愛國主義情感是一種與人的民族文化之根有關聯的人文情懷,正如本單元提示語中所寫;“在我們心中,‘祖國’不是一個普通的名詞。她意味著大地、江詞、語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愛祖國,就是愛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物。”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學生首先應該被喚起的是對于祖國山河、語言文化、民族同胞的熱愛,像《黃河頌》《土地的誓言》所蘊含的正是這樣一種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把握文學教育的特點,它是一種審美教育,應該使學生在文學作品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啟迪和感染。
下面談談關于教學本單元閱讀課、開展綜合性學習的具體建議,供老師們參考。
教學《黃河頌》可以借助音樂的力量,通過直接訴諸聽覺的音樂打動學生的心靈。并且在音樂的背景下,通過配樂朗誦反復體味歌詞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對第二節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本課教學應以誦讀為主,不宜過多講解。應該相信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設計仿作詩歌練習,對詩歌的表現手法加深體會與吸收。
《土地的誓言》是東北作家端木蕻良寫在九一八事變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發了作者對淪亡國土強烈的思念之情。這是一篇類似散文詩的抒情散文,教學時如果不從“詩意”這一角度處理,將會使課堂枯澀沉悶、生氣全無。學生由于年齡所限,根本沒有家國之痛、民族之恨這些經歷和體驗,但他們有著樸素的感情,也有豐富敏感的心靈。教師在教學之前,務必努力喚起學生的內心情感。可以通過影視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東北人民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或者播放音樂《松花江上》,讓最形象的音符最直接最強烈地撞擊學生的心靈,使之產生強烈的震撼。當學生情感被調動起來之后,本文的教學就易于進行了。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能夠感受到文中豐沛的感情卻難以確切地把握理解文意。品析文中的關鍵意象和抒情描寫,是教學的核心環節。本文眾多的意象如列錦般排列在一起,紛至沓來,加上排比句式的大量運用,從而在文章中形成一種氣勢和力度,不斷沖擊著讀者。這些意象構成了一個立體的充滿了細節的活生生的“關東原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想像體味這些意象,力求將它們還原為真切的感受和活生生的形象,從而在學生的頭腦中再造出一個美麗富饒的“東北大地”。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認真揣摩文中關鍵的詞句,這是搞好閱讀教學的關鍵環節之一。此外,本課生字生詞較多,教學時應扎扎實實地教學字詞,掃清閱讀障礙,增加詞匯積累。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寫作于1923年,作者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創始人之一李大釗。了解這篇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與作者的生平,是理解課文內容十分必要的環節,教師應在課上作簡明扼要的交待,提出一些關鍵問題,如作者為什么說“中華民族現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作者提倡的雄健的精神,表現在哪些方面?讓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抓住這兩個問題就能使學生很快地接觸文章主旨。為了引導學生體會這篇文章運用比喻說理的好處,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一段話,用純議論的筆法闡發課文所講的道理,啟發學生通過對比,得出結論:通篇運用比喻,增強了說理的形象性,使讀者由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受到啟迪與感染。文中比喻較多,教學時應避免將一些名詞、修辭概念生硬地教給學生,最好舉幾個有助于把握文章、了解比喻用法的例子,多讓學生自己闡發,造句。此外,還可以針對學生普遍缺乏堅強意志力的狀況,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想一想李大釗所提倡的“雄健的精神”在今天還有沒有現實意義?自己應該怎樣加強意志品質的鍛煉,成為“雄健的國民”?以鼓舞學生從作品中汲取樂觀堅強、積極進取的精神力量。
《最后一課》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作品由于其表現主題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簡練、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過去教學這篇課文時,因為是當作記敘文處理,比較注重課文結構分析,新教材建議教師可以嘗試直接從母語對于一個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講起,點出這篇課文寫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意義,為學生初讀課文后整體把握課文大意打基礎。最后一課,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典型環境,因為從此以后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學校里不許再教法語了,孩子們被迫要學習異國統治者的語言,接受異國文化教育。這是侵略者在軍事強占以后進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這里由一個小學校里的一堂課提高到向祖國告別的儀式高度,使這一堂課的任何場景、細節都顯出了莊嚴的意義。這篇課文可用兩課時來教讀。第一課時應使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能夠梳理清楚小說的情節結構。第二課時側重品味小說語言、揣摩人物心理,重點晶讀有關韓麥爾先生的語段。通過對一些重要細節、人物形象的分析,領會小說主題思想。初讀是基礎,品讀是關鍵。
《木蘭詩》是樂府民歌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花木蘭的傳奇性故事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這篇課文的故事情節學生較為熟悉,語言也相對平易,所以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我閱讀,不宜采用句句串講的方法。在內容方面,要求學生在整體上把握故事情節,梳理故事的基本脈絡,并能結合詩句展開聯想以填補詩歌留下的空白,比如結合“奔赴邊關”一節文字,體會木蘭的心理。結合“十年征戰”一段,想像木蘭征戰沙場的經歷和英姿等等,最終達到能夠背誦課文。在教學方式上,可采用“誦讀品析背誦”方式,也可采用“復述背誦想像”方式。作為擴展,還可以要求學生發揮想像,改寫《木蘭詩》。或者播放美國動畫片《花木蘭》要求學生將影片與原作做一對比,評價二者之間的異同,在課上發言、商討廣也可寫成文章與同學進行交流。
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是以閱讀《黃河頌》為基礎,由課內向課外深化拓展,進行“探尋黃河文章,了解黃河憂患”的專題活動。每項活動有意引用一句詩(“雖不曾聽見黃河壯,洶涌澎湃在夢里”是歌詞)作為小標題,不僅是為了增加教材語言的可讀性,引起學生的興趣,也是含蓄地點出這項活動的宗旨。活動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程序合理。大多數活動都需要學生動手收集資料,篩選信息,研究問題,與合作者進行口頭交流,向全班做出匯報與書面展示。教師在執教前應該從整體上把握設計者意圖,根據教學實際制定相應的活動計劃,也可以結合當地及本校條件適當增刪調整部分內容。
第一項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歷史文化的角度探尋黃河對華夏文明形成的影響。這一主題的選擇與設計,是以復習課文《黃河頌》作為契入點,著眼高,切人低,力求每項活動的設計與安排都是學生力所能及的。眾所周知,詩歌語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第一小題的三個問題都從詩句中來,要求學生查找有關資料探究本事,用史實、實物充實詩人的頌詞,由此也間接地接觸到一種詩歌詮釋方法(也許以后會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有所影響)。搜集有關黃河的故事、成語等活動,為學生積累文化知識、積累詞匯,感知黃河在民族文化中深厚的文化積淀提供機會。教師應該借此強調詞語是思想的容器,詞匯學習的重要性,使學生感受到詞匯積累的樂趣并能夠因此掌握一、二種學習詞匯的方法。
第二項活動側重收集詩文、歌曲,召開主題晚會,喚起學生對黃河的感情,可以“歌唱黃河”作為核心。這一活動可視為跨學科的綜合活動。教師可與音樂老師合作,選擇在音樂課上進行,也可利用班會課乃至學校文藝活動進行。語文教師主要在體現活動的語文特點上下功夫,應要求學生抄下歌詞并引導學生品味評析。有關詩詞部分應該要求學生背誦并向同學介紹。
第三項活動側重于收集資料,篩選信息,了解黃河的憂患,喚起關注黃河、保護黃河的意識,引申開來這也是培養一種環境保護意識。“不廢江河萬古流”的隱含意思就是要我們共同來關心黃河,讓黃河永遠奔騰在中華大地。因此,這一環節的話題可以確定為“環保”。其中,第一項側重了解黃河現狀,第二項重在宣傳呼吁,但最終的目的是一致的。不妨由學生分組承擔各項任務。先由部分學生收集資料或進行調查,召開調查報告會,然后引導學生設計公益廣告并予以展出,使兩項活動互相呼應,增強活動效果。如果當地條件有限,教師也可以組織調查收集其他河流或者當地河流情況,不必強求一律。
公益廣告的設計是一項特別需要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活動,要力求巧妙、生動、有創意,但仍然應該突出語文學科特色。如果學生不具備繪畫才能,可以只用文字來描繪自己的構想。當然,也可以將具有不同特長的學生組織若干小組共同設計,以體現合作學習的特點。
第四部分在前面三個環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用寫作形式發表自己的感想和認識,總結自己參加活動的收獲,作為自我評價。“我心中的黃河”題目比較靈活,學生可以從很多角度發揮想像,不拘形式地表達自己對黃河的向往、希望、祝福。第二小題則是給情境作文,側重在環保意識的呼喚。第三小題是必做題,作為學生綜合性學習自我評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