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選修《看社戲》教案
第二場
有關句子:“但見風雨無阻戲場又是黑壓壓地坐滿了人。一村演戲,眾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這些鄉下人戲癮頭的之大”(第38節)
簡要分析:觀眾之多,說明俚俗的豫劇深得群眾的喜歡,同時也反映出他們對文化生活有著強烈的需求欲。
四、走近人文環境
第18節中,作者寫道:“對我而言,與其說是對豫劇感到興趣,毋寧說是對當地的人文環境——對看戲和做戲的人更感到興趣。”也就是說,觀眾與藝人——看戲和做戲的人,共同形成了豫劇的人文環境。下面我們一起來觀照一下這一人文環境。
齊讀:“作為中國‘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劇……”(第17節),“我似乎突然明白了這‘高粱棵里的玩意兒’,何以會有永恒的生命力?”(第38節)
分析:作者道出了藝術的真諦。
五、走進文本作者
讀完本文這個故事,我們“難以忘懷”。我們忘不了文化和精神需求如此強烈的觀眾,忘不了雖然生活艱辛但對藝術如此虔誠和執著的藝人,但我們同樣忘不了的還有一個人,她是誰?“我”,實際上就是作者。
作為“生長在城市”(第18節)作家,她并沒有鉆進文學的象牙塔之中,而是深入社會的底層,不辭辛苦地“趕滿了十五場”(第40節)社戲,并且深入民眾,了解觀眾的內心世界,“轉到后臺”觀察藝人們的生活狀況,跟藝人交談、交心,甚至出于真正的同情,把家里的藥和兒子小時的褲褂送給那個“青衣少婦”。
作者王英琦是一位既思索歷史和民族的命運,又能夠充分內省的散文家。強烈的民族情感和倔強的個性,使她的創作具有豪放之氣和催人警醒的力量。被稱作“大陸三毛”的王英琦,不僅有著三毛那樣浪跡天涯的經歷,而且也像三毛那樣在寫作上有著不羈的個性。她不僅喜歡駕馭一些歷史、文化的大題材、大主題,而且表達也是粗獷豪爽的,絕無小家子氣。她的語言也有特點,無論是針砭歷史時弊還是弘揚個性心靈,她都是快人快語,直陳胸臆,幾乎不及雕琢,也少有女性作家那樣的委婉含蓄。其博大昂揚的意境和一爭高低的語勢,在當代女性散文家中別具一格。
王英琦散文創作的成功,是否也可以給正嘗試寫好記敘文的我們一點啟示呢?時間允許,可以讓學生談談(這實際上也是對文本學習內容的一個總結),如:做人與作文、藝術與生活、作家與大眾、觀察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