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第四單元復習教學案(蘇教版七年級下)
【教學內容】第十三課《松鼠》
第十四課《松樹金龜子》
第十五課《國寶——大熊貓》
第十六課(師生自薦課文)
【目的和要求】
1.理解詩歌意境,體會詠物詩的特點。
2.能抓住動物的特征進行說明,并能向人介紹動物的外形、動作、習性等。
3.積極參加保護野生動物的活動,增強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并進行社會宣傳。
4.本單元都是科學小品文,要體會其運用生動說明的方式介紹事物的特點,把科學融于藝術之中,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寫作方法。
【重點與難點】
(一)誦讀欣賞《古詩三首》:體會詠物詩的特點。
[分析] 《蟬》
虞世南是唐初著名書法家,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人稱“虞永興”。這首詩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詩中的蟬是一種清高尊貴的形象。
首句“垂緌飲清露”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是運用比興手法,暗示自己的顯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質。蟬的頭部有兩報觸須,形狀似官員系在頸下的帽帶;古人認為蟬棲身高樹,只喝清潔的露水,固而用“飲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潔。其實蟬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鳴聲。為什么說連續不斷的蟬鳴聲是從枝葉稀疏的梧桐中傳出來的呢?這是因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種高貴而靈異的樹,傳說鸞風一類的鳥非梧桐不棲,“王者任用賢良,則梧桐生于東廂”(見《初學記》引《瑞應圖》)。詩人以蟬自比,則其嗚聲也就不同凡響。“桐”前著一“疏”字,既讓人感到“流響”的易于流傳,又與宋句“秋風”相應。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從上兩句引發出來的議論。“居高”的
“高”有兩層含義:一是實指蟬所居的梧桐樹高,二是暗指“飲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不光是地位高,品格也高。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惡,即使地位再高也不會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發出的聲旨影響才大,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詩人把這一命意通過蟬的形象表達出來了。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說:“命意自高。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今人劉水濟《唐人絕句精華》說:“三四句借蟬抒懷,言果能立身高潔者,不待憑藉,自能名聲遠聞也。”
唐人詠蟬詩除本篇外,李商隱的《蟬》和駱賓王的《在獄詠蟬》也很著名,李詩:“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前四句寫形象,與虞世南的《蟬》詩相似,但顯示的是環境的冷酷;后四句寫思想感情,表達薄宦漂泊、欲歸不得之情。駱詩:“西陸(指秋天)蟬聲唱,南冠(指囚徒)客思深。不堪玄鬢影(指蟬),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詩人借蟬自喻,將秋蟬的艱窘與己身的不幸融而為一。清人施補華《峴傭說詩》云:“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白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三首詠蟬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觀察蟬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構成富有不同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
《孤雁》
這首詠物詩作于大歷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間。由于四川政局混亂,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乘船沿長江出川,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處境艱難,心中充滿失意之感和哀傷之情。這首《孤雁》詩,表達的就是亂離飄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一般詠物詩并不道破所詠之物,但杜甫此詩開篇即喚出“孤雁”,說它不飲、不啄,只是一個勁兒地飛著、叫著,思念著、追趕著它的同伴,這是多么執著的精神啊!次聯又以“誰憐”二字設問:昔日的同伴都在云端里飛得很遠了,誰會同情我這個形單影只的失群孤雁呢?三聯緊承上聯,寫孤雁邊追邊望,望盡天際,似乎又望見了同伴的身影;追飛不及”,心中哀傷不已,好像又聽到了同伴的呼叫聲。浦起龍《讀杜心解》評析這兩句說;“惟念故飛,望斷矣而飛不止,似猶見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鳴.哀多矣而鳴不絕,如更聞其群而呼之者。寫生至此,天雨泣矣!”尾聯以野鴉反襯孤雁,表達了詩人的愛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樣濃烈,心中是那樣悲痛,追求是那樣的迫切,但一群野鴉全然不懂,紛紛然鳴噪不停。詩人既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鴉”則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輩。